让孩子成为智慧的思考者
陈小芳
福清市第二实验小学 350300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辨性阅读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想象力、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辨性阅读”主要强调“思辨”,在阅读活动中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与形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任务群的方式进行思辨阅读和表达,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具有思维探索氛围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的学习逻辑思维得到有效锻炼。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
“思辨”一词出自《礼记》的“学问思辨行”,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面窄,接触的语言材料相对较少,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实践,有助于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增强与语文知识的深度链接,理解文章意思,进而掌握运用语言表达自我思想的能力,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实践的内涵
(一)读懂文章,把握重点
完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落实,学生需要能够理解文章表达的基础内容,即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内容,这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起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需要按照一定的策略,带领学生解读正在学习的文章,让学生在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思考作者的行文意图,充分重视课文题目的统领作用,理顺学生的思路。
(二)理清脉络,掌握逻辑
当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作者撰写课文的意图后,也表示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进阶的锻炼,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脉络的梳理。这并不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简单的脉络划分,而是要让学生划分后进行讨论与分析,给出划分的理由,并且在相互讨论中不断完善,通过这种方式启发学生,使学生对文章的脉络掌握更为清晰,使学生的阅读逻辑变得更为顺畅。
(三)总结表达,转化沉淀
读懂并掌握课文意味着学生能够对自己思维以外的语言材料有正确的理解,也掌握了分析的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改善,只有打通中间的转换环节。让学生将输入的知识顺利转化出来,通过口语与书面表达的方式,让学生把输入的知识顺利地转化为个人的观点,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提高。。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实践的意义
(一)促进语言表达提质
低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往往只能说一个词、一句话,用连贯有序、逻辑清晰的话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对他们来说很难,主要原因就是思维能力不足。思辨性阅读通过整合各种认知和分析技能来培养全面的素养。
(二)实现理性思维启蒙
虽然第一学段学生以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儿童是发展中的生命体,他们的思维是由低阶向高阶逐渐进阶发展的。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理性思维的启蒙阶段。通过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阅读、思考、研究,这个过程不仅涉及理解字面意思,还涉及理解作者的基本主题、主体和意图,有利于第一学段学生理性思维启蒙。
(三)深度理解文字和生活
通过思辨阅读,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会更深刻,对人生的感悟也会不一样。在阅读、讨论文本故事时,可以帮助学生与主人公的经历联系起来,培养同理心,体会生活的复杂性。
(四)促进自主学习能力
思辨性阅读通过鼓励学生独立质疑、反思和寻求知识,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者。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本并自己寻找更多信息,可以培养终身学习所需的技能。
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 立足教材,鼓励思考讨论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实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关键在于抓住学生阅读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能够从自己正在阅读的文章中有所发现,才能说明学生掌握了正确阅读的方法,也具备了思辨性阅读的学习基础,这也是教师重点训练学生的基础。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不论课文内容的长短,教师都应当坚持做好面向教材的文本解读工作,在课文的范围内进行学习与讨论,让学生在有效阅读中总结文章中的作者观点,进而夯实学生思辨性阅读的基础。
例如,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故事时,鼓励学生对故事提出质疑,对人物的动机和行为进行探究。通过“你认为小壁虎为什么决定借一条尾巴?”、“这个故事教会了我们什么?”两个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质疑、讨论、理解。同时,在教学时,结合苏格拉底式提问,鼓励学生相互提问和回答问题,可以进一步增强批判性思维并营造协作学习环境。
通过这种形式的锻炼,学生能够掌握分析课文的简单方式,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分析课文的正确路径,推动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提供话题,引导深入分析
阅读材料和资源的选择对于实施思辨性阅读实践至关重要。选择文本不仅要看其文学价值,还要看它们是否可以引发深思熟虑的讨论和分析。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中,我创设了“做一个小小生活家,做一个观察家”单元任务情境,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画杨桃》一课,是一篇讲述“我”因为角度不同将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模样的思辨性课文。为了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培养学生的阅读逻辑,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讨论话题,让学生的思绪更加开阔。课堂上,我问:“‘我’画的杨桃对吗?为什么?”、“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发现吗?——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分享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吧。”我为学生提供的这两个思考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思路,但对学生的思维并没有限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探究课文内容,在问题的引导下帮助学生进行更多的分析,然后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促进思辨思维的形成。
(三) 创设主题,绽放思维之花
培养低年级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能力,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自己的不断探索。如果只有教师带着学生分析学习内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较为缓慢且带有教师观点的影响,只有学生主动思考下的学习成果,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花朵。因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学习内容相关的主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自己在课文中发现的知识,与同学相互讨论的知识以及自己思考的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进步,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有明显的变化。
我在《乌鸦喝水》教学中,创设“夸夸小乌鸦”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明白小乌鸦最后喝到水的原因,对乌鸦的人物特征有准确的理解,加深学习印象。在此基础上,又为学生布置“课堂分享会”,利用交流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思考。最后询问学生:“如果你是小乌鸦,你会用什么方法喝到水?”利用这种与故事人物比较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语言表达的方式,转化自己在课文学习中的思考,在“依靠自己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帮助学生将这种经历写得更好。并且,在学习课文的帮助下,学生也能掌握叙述的基本脉络,使学生表达更具有逻辑性,在主动思考的帮助下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实施必不可少。只有通过感悟、思考语言文字,才能让学生在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中培养审美创造力、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颜琳.新课标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解读与实施[J].课程教学研究,2022(09):59-63.
2.贺敬,陈慧,肖莉,等.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探析与实践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2023(18):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