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策略分析
李志颖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班主任通过有效的德育策略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至关重要。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还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支持性和指导性的环境时,学生更有可能形成持久的良好行为模式。本文主要对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班主任;学习习惯;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工作越来越重视。小学阶段的班主任老师则是小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引导者,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让他们在学校里顺利的成长,这些习惯更是他们一生受益的无形的财富,所以说探寻正确的德育工作措施有着重要作用。
一、榜样引领
榜样的作用不容小觑。班级的班主任是一名学生平时最接近的榜样,尤其是小学,学生对自己的班主任倾注了自己很多的情感[1]。小学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学生们能够直接感受到老师的教学风格和生活习惯等等。班级的班主任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做人的道德观念,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的目光下不断严格约束自身的品质作风,做学生们身边的榜样,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班主任的行为中吸取到一些有利于自己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养成道德思想的正确方法。例如,对于一些班级办公室的卫生工作进行监督,从大的清洁到小的摆设,班级的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带领学生们搞好班级整体卫生工作的意识、作风和习惯问题,在小学班级中,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生活中意识到个人卫生环境与公共卫生环境是一个班级十分重要的理念和意识,充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此外,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还应该充分重视准时和时间观念方面,一定要做到准时上班,准时下课。在生活和学习上也要保持相对公平和严谨的原则,凡事把握时间,在工作中也要养成守时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在小学班班主任的自身时间和工作方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坚定学生们好好守时的重要性,同时也可运用学生自己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们学习上的进步和发展,让学生知道自身的时间管理越详细越具体越好,从小逐渐建立起在老师心中的良好印象,从而在促进学生培养出一些重要的性格品质。
二、规制明常
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建立必要的班级规则和常规能够让学生理解并形成较为稳定的日常行为习惯,因此班主任必须对于班级中学生的基本行为建立起一定的基本规则和相关常规。以让学生明白一些正确的并加以鼓励的行为,相反一些不可取的行为应该如何避免。首先由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商讨制定班级各项基本规则。主要涉及学生日常学习行为规则,日常生活规则以及学生个人基本行为规则等,比如日常学校课堂上举手发言,与同学交流讨论。只有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才能够使其加深体会后接受并自主遵守。课堂上具体规则及规范,要求学生在日常课堂规则上,上课不讲话,认真聆听老师与同学的意见及回答问题时以举手示意。除了课堂学习行为上的一些规范,在课间活动行为规范上有自己的准则,比如课堂下不喧哗、不在走廊内追逐等。保证学生安全以及校园的环境卫生。制定规则并时常作出规定,便于随时变换,因为学生发育的情况不同也有所差别,要求有一定的周期性和更新性[2]。除此之外,为了学生能够熟练的记住班内规则,形成意识,在使用一些事物或者肢体动作时养成规则,在全班进行小组与分组讨论和知识问答等角色模拟情景中,更易于进行体会并认识。
三、自我管控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开展学生自我管理是必要的、有效的。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懂得对自己负责,是在小学德育工作中使学生逐步自主解决各项问题的关键性策略和方法。小学班主任可使用多样化的途径来促使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小学生自我管理需要学生制订个人目标,诸如学科目标(如某一学科的学习提高)、行为目标(如作业整洁、课间不乱跑)等。制订目标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设计的过程,通过制订目标,学生能够明确自我目标,积极争取获得目标与愿望。进行自我反省及自我评定是小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一种途径。班级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评定,使学生对其一段时间内的情况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不仅能对学生成绩有关注,还要对自身课堂行为、同学关系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审,由此实现自我反省。使小学生的自觉性及自主性的意识增强,提升其责任感。教会学生学会规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如何面对困难不失积极的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管理自己时间、情绪的能力,就不会在处理一些日常琐事时显得手忙脚乱,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大有益处的。
四、家校共育
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中,班主任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会对学生形成一种支持型和指导性的帮助环境,从而通过加强家校联系,保证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调性,使学生处于两种不同引导教育的场所,促进学生自身良好习惯的养成。可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的方式增进家校沟通,家长会中可详细通报班级管理理念与方针、学期教学计划、对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等相关内容,使家长们了解学校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同时,分享案例、商讨对策,家校沟通,将家庭教养提供有价值的经验供家长参考。除家长会议的沟通外,还有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便是家访。在对学生家庭的走访中,可与家长直接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教养状况与模式等相关内容,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导致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其他因素,而在家访交流中,班主任可以与家长及时将学生在学校学习、表现的具体情况及时反馈,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措施;同时又可倾听家长的诉求与想法,达到家长与教师相互信任、协作沟通的目的,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讯方式(例如:通过班级微信群、电子信箱等)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校表现等内容,告知家长,保障家校联系的通畅。这样不仅能让家长随时掌握孩子的成长状况,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心和支持,增强他们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感[3]。
结语:小学班主任在德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一项既具挑战性又极具意义的工作。班主任不但可以通过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也可以通过紧密联系家长,从而给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这种办法通过不断的尝试,并作出改动之后能有效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影响他们的一生,这也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权鎏.小学德育教育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始[J].教育界,2020,(05):78-79.
[2]狄玉婷.小学德育教育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始[J].好家长,2019,(79):74.
[3]桑得卓玛.小学德育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J].家长,2019,(2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