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德育为先
韩雄
会宁县大沟中学
摘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德育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政治意识、心理健康以及思维逻辑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学校应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增设互动实践活动,科学改革指导方式,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创新实践策略。学校还应在贯彻“ 双减 ”政策、五育并举的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育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减”背景;德育教育;创新实践
引言:“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成为学校教育学生的核心目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中学德育应涵盖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教育,强调学生实践体验与知行合一的结合。此外,学校还应将劳动教育、体育课程、美育活动渗透入德育之中,使学生在五育实践中培养健全的人格。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在“双减”背景下,中学学校的德育教育的创新实践策略,需要围绕学生展开。以学生为主体是德育教育的核心,指学生自愿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当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还能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形成内在的道德驱动力,而非依赖教师的单向灌输。学校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协助教师将德育与智育高效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师生一起读《中华八德》”为例,学校应要求教师在德育课程中引入《中华八德》作为核心阅读材料,将中华传统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主题,贯穿于日常德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还须将书籍内容分解为若干专题,以“孝”为主题的阅读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孝:立爱自亲始》章节,并结合卧冰求鲤的历史典故和现实中有关孝顺的案例,使学生理解“孝”在中华文化中的深刻内涵。除此之外,教师应该设计开放式问题,指引学生自己从不同角度思考传统美德的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忠”的章节《拳拳报国心》中,教师可提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忠诚?”疑问,让学生组成小组自由讨论,并依据自身经历表达对“忠”的认知,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完善学生的政治教育。教师还应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邀请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保障阅读活动的有效性。学校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教育模式,不仅为“双减”背景下的德育创新实践提供有益探索,还为增强五育中的智育给予帮助。
二、增设互动实践活动
中学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创新途径之一,便是增设互动实践活动。学校增设活动能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响应“双减”注重学生健康成长的号召。学校创新德育实践活动还能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队合作、劳动价值。互动式实践活动在增进学生实践能力之外,甚至可让其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实现德育与体育、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六艺进校园”和“劳动最光荣”为例,学校可以通过这两项活动,让师生在互动中共同体验德育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道德素养。“六艺进校园”项目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种艺术为基础,需要学校组织一系列集体合作相关的文化活动。活动中,学校会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射箭以及棋艺。其中,教师可利用射箭和棋艺活动与学生同场竞技,彼此在体育运动中互动,增加学生自信。“劳动最光荣”实践活动中,学校应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劳动价值。学校还应组织清洁校园、栽种绿植等有关的劳动项目,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既能获得劳动技能,也能使确立责任意识。在清洁校园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拿起工具打扫校园,分工合作,保障校园的整洁干净。学校将体育与劳动结合,创新德育教育实践的同时,也顺便提高五育中的劳动教育。
三、科学改革指导方式
学校以“双减”为基础科学改革指导方式,是创新德育教育的重要保障。学校提倡科学的指导方式,能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能使学生在个性化教学体验中提升道德素养。教师针对性指导学生,让德育教育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便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此外,学校改革教师的指导方式不仅能丰富德育教育内容,还能使德育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实现学生德育与美育的协同发展。以让学生办德育报为例,“德育报”应由各年级的德育教师团队组成顾问团,让各班级学生以自身的兴趣、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为主提供稿件。每期报纸需要包含时政观察、校园故事、社会实践以及道德讨论等栏目,涵盖学生的现实体验与思想成长过程。教师在选题阶段必须为学生给予方向性指导,并依靠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任务分配。教师可以推荐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采访报道,逻辑思维突出的学生承担社论撰写,创意丰富的学生参与美术设计,摄影爱好者记录校园生活等。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将任务分层,以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向。此外,对于观点表达清晰但缺乏论证的文章,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自主分析案例,增强学生的论证能力。而对于缺乏条理性的文章,教师可为学生增设思维导图训练,让学生独立梳理核心观点,提高思维逻辑能力。学校创新德育教育实践策略,拓展思想教育的表现形式,使德育教育与美育相融合,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双减”政策推动学校优化教育模式,德育作为其中的核心内容,需要中学学校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创新。学校可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树立学生的自主地位,还要增加体育、劳动相关的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此外,学校需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思维逻辑。学校对德育教育全方位的实践探索,突出德育教育在五育并举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延华. “双减”政策背景下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J]. 新教育, 2023, (25): 19-20.
[2]曹志琦, 袁琴. “双减”政策视域下学校德育实践路径探析——基于江苏省N市部分学校的调查分析 [J]. 文教资料, 2023, (11): 85-89.
[3]王学红. “双减”政策下小学德育的生活化策略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 (01): 114-116.
[4]蒋健.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德育生态重建之思 [J]. 辽宁教育, 2022, (14): 35-37.
本文系白银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双减”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创新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课题批号:BY[2023]G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