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共育:构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固桥梁

作者

丛艳艳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第二中学 江西赣州 341100

一、引言

初中生(年龄约 12-15 岁)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被称为“ 暴风骤雨期” 。他们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意愿增强,但情绪波动大,抗挫折能力较弱,同时面临着学业压力、同伴关系、亲子冲突等多重挑战。仅仅依靠学校的单向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其教育理念、氛围和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塑造具有奠基性作用。因此,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现优势互补,是当前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和必然趋势。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课程、讲座、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形式,帮助学生:

1. 认识自我: 正确看待青春期的身心变化,建立客观的自我评价。

2. 情绪管理: 学会识别、接纳和调节情绪,如焦虑、愤怒、抑郁等。

3. 人际关系: 掌握与同学、老师、异性沟通的技巧,处理人际冲突。

4. 学习心理: 激发学习动机,应对考试焦虑,培养积极的学习心态。

5. 生涯规划: 初步探索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为未来选择奠定基础。

(二)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相较于学校的普适性教育,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情感性和持久性。其关键作用体现在:

1. 奠定心理安全的基石: 和谐、温暖、支持性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安全的港湾。一个充满爱与接纳的家庭,能极大地缓冲外部压力,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反之,家庭冲突、冷漠或过度控制,则是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

2. 塑造情绪反应的模式: 父母是孩子情绪管理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是暴躁宣泄还是理性沟通),会直接被孩子模仿和学习。一个能平和表达情绪、有效解决问题的家庭,更能培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

3. 影响自我概念的形成: 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和期望,是孩子认识自我的“ 镜子” 。鼓励式、发展性的评价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而贬低、苛责或过高的期望,则容易导致孩子自卑、焦虑或产生逆反心理。

4. 传递价值观与人生态度: 家庭教育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向孩子传递关于挫折、责任、合作、诚信等核心价值观。面对挫折时,父母是选择包办代替还是引导鼓励,直接影响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强弱。

三、当前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但在现实中,其与学校教育的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

1. 观念偏差: 部分家长重智育轻心育,认为学习好等于一切,忽视孩子的情绪需求和心理状态。当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往往归咎于学校或孩子自身,缺乏自我反思。

2. 教育方式不当: 表现为两种极端:一是“ 专制型” 管教,缺乏民主沟通,易引发亲子冲突;二是“ 放任型” 或“ 溺爱型” ,缺乏必要的规则和界限,导致孩子责任感缺失,承受能力差。

3. 沟通渠道不畅: 家校沟通多局限于学业成绩通报,缺乏关于学生心理状态的深度交流。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家长参与度不高,导致教育合力难以形成。

4. 青春期亲子冲突加剧: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渴望独立,而父母未能及时调整教育方式,仍沿用对待儿童的方法,导致双方在观念、行为上产生激烈碰撞,沟通困难。

四、构建“ 家校共育”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策略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构建一个系统、高效的家校合作模式。

(一)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引领

1. 开设“ 家长学校” :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工作坊,向家长普及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家长的心理养育能力。

2. 建立多元化沟通平台: 除了家长会,可利用微信群、校园 APP、电话访谈、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保持常态化联系,尤其关注有心理困扰倾向的学生,及时与家长沟通情况。

3. 邀请家长参与活动: 组织亲子共同参与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主题班会等,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改善亲子关系,增进理解。

4. 提供个体化支持: 学校心理咨询室在为学生提供咨询后(在保密原则允许范围内),可给予家长一些建设性的家庭教育建议,形成教育闭环。

(二)家庭应积极转变,主动配合

1. 转变教育观念: 家长要认识到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同等重要,将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2. 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充满关爱的家庭氛围。夫妻和睦,尊重长辈,为孩子树立积极榜样。

3. 学会有效沟通: 变“ 说教” 为“ 倾听” ,尝试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想法和隐私。多用“ 我信息” 表达(如“ 我看到你玩手机很久,我有些担心” ),代替指责性的“ 你信息” (如“ 你总是玩手机!” )。

4. 保持与学校的协同: 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主动参加家长活动,及时向老师反馈孩子在家的情况,信任学校的专业指导。

五、结论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非学校一己之力所能完成。家庭教育是这块教育拼图中至关重要的一块。只有打破家校壁垒,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沟通为纽带、以合作为基础的“ 家校共育” 模式,才能为身处青春期的初中生们构建起一道坚固的心理防线,引导他们顺利度过这一关键时期,成长为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个体。这需要学校的专业引领,更需要每一位家长的觉醒与努力。唯有家校携手,方能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俞国良.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

[2]陈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边玉芳. 家庭教育是什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