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体化视域下高中思政情理课堂的实践与突破

作者

郑裕婷

莆田砺志学校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善,一体化教学理念主张各教育阶段的有机衔接与协同发展。高中政治学科是塑造学生思维方式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阵地,要能适应这一观点。但如今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出现理论与感情割裂化以及教学手段较为单一的现状,往往使学生们无法感同身受,也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成为自身修养。以《法律与生活》这一课程为切入点,打造情理交融的课堂,可以令学生们在认知法律知识内容中体会情感,达到对法律在认知上亦可以接受并主动服从的目标,这对于提高政治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设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创设情境能够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具象化,构筑出情境的真实环境,让学生体会并触摸法律对自身生活的渗透,激发学生的情感,为理性认知奠定基础。一些教师设定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匹配,达不到触动学生情感的效果。在讲授《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当一个学生在本校组织篮球联赛的比赛中,被同学碰撞摔伤,其父母要求学校及碰伤他的那个学生赔偿,而学校和同学则认为自己没有过错。那么,谁对这个问题应当负责?学生们要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责任归属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那么从法律的角度,学校以及学生的行为是否属于侵犯权益的行为,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学生在情境当中认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从学校的安全责任来分析这个问题,有的学生细致探讨侵权事件成立需要哪些条件。这个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情境使学生切实感受法律法规是怎样贴近生活的,引发对侵权责任判定的情感共鸣,进而更主动地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二、案例分析深化理性认知

《法律与生活》课程涉及较多内容,学生理解和记忆存在困难。采用案例研究法的方式,将晦涩复杂的法律理论融汇于特定的案例中,促使学生从中概括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原则,深化理性认知。但部分陈旧或分析方式过于简单化的案例未合理利用这种教育优势,致使学生难以做好案例与知识的对应学习。在学习“ 合同的订立与履行” 内容时,教师从教材中选取一个案例:甲单位向乙单位发出购买一百台电脑的要约,乙单位回复愿意接受,但要求价格下降百分之五,教师要求学生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乙单位的回复属于承诺还是新要约?理由是什么?学生通过学习要约、承诺的定义及要素对之进行深度分析,深入分析乙公司回复改变了要约的价格条款,构成新要约。教师又进一步追问:如果甲公司同意乙公司的降价价格,该协议能否成立呢?其成立的生效时间又是什么时候?通过这一系列问题使学生明白签订契约过程以及关键步骤。最后,教师拓展案例内容,让学生考虑在履行契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难题?又该如何解决呢?这样的分析让学生不仅懂得合同订立与履行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法律思维分析实际问题,加深对相关法律理论理解[1]。

三、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

对于高中国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来说,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识记并掌握法律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这些知识。通过实践性任务的完成,能够让学生把他们在课堂上所学习的法律、规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学生的法治意识,做到知行统一。但是由于组织上的困难、某些实践性活动的浮躁化等使一些实践性活动收获不到良好的效果。通过“ 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 学习后,教师让学生参加模拟法庭活动,挑选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律师等角色,选取教材中关于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例为蓝本进行模拟。在准备过程,学生们对该类法律进行详尽的考察及案情、争议焦点,法庭上“ 原告” 陈述其请求和原因,“ 被告” 加以反驳;随后“ 律师” 援引法律条文为其辩护方阐述辩护意见,最后由“ 法官” 依据其知识和推理作出裁决。教师在活动结束之后引导学生反思活动的过程,并梳理解决矛盾的关键环节以及要点知识。通过模拟法庭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纠纷解决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明白法律的严肃性和必要性,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应用之中,实现知行合一。

四、加强情感互动营造和谐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情感体验,加强对师生情感的交流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和知识吸收能力。在讲授《法律与生活》课程中的“ 家庭与婚姻” 内容时,教师首先讲述自己的生活小故事——一个家庭财产纠纷小案例,讲述当事人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发问: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做到平衡亲情与财产权益呢?引起学生讨论热情的激发和对发言的肯定。学生可以发言提出自己的经验、体会或是看法。当学生说出不同的看法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辩论,并且听取双方意见,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也把法治教育的因素渗透进去,比如讲解合法的继承方式和自主意愿继承方式的异同。情感互动会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学生会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会更加主动学习,并且通过感性交流加深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营造和谐的情理课堂氛围[2]。

结束语

一体化视域下高中思政情理课堂的构建是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重要探索。通过创设情境引发情感共鸣、案例分析深化理性认知、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以及加强情感互动营造和谐氛围等策略,为《法律与生活》课程教学注入新活力,为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法律素养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连珠,董前程.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与担当[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4):8-12.

[2]孙爱静,生命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索[J].学园,20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