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肺复苏成功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许韬

心内科 淮安市淮安医院(淮安市肿瘤医院) 223001

引言

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往往处于极度脆弱的状态。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也给后续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探讨心肺复苏成功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影响因素,对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1 影响因素分析

1.1 患者基础疾病对CPR 成功后的心血管影响

1.1.1 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系统长期承受着异常的高压负担,这往往导致心血管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结构和功能损害。在遭遇心脏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CPR)后,这类患者的心血管系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其心血管衰竭的风险显著增加,且难以迅速适应复苏后的生理变化。高血压会促使心脏发生重构,包括左心室肥厚等病理性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心脏在应对复苏后的血流动力学冲击时更为脆弱。同时,高血压还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系统的损害,使得心肌在复苏后更容易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1]在CPR 过程中,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经历了从完全停止到重新启动的剧烈变化。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这种剧烈的变化可能导致其已经受损的心血管系统进一步恶化,出现心血管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复苏后的心血管系统需要迅速适应新的生理状态,包括心率、血压和心输出量的调整等。然而,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由于长期的高压状态,其调节能力已经受到损害,因此难以迅速适应这些变化。这可能导致复苏后的患者出现持续的低血压、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等症状。高血压患者在 CPR 成功后更容易发生心血管衰竭,这主要是由于其心血管系统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和功能损害,且难以迅速适应复苏后的生理变化。因此,对于这类患者,在CPR 后应给予更加密切的监测和个性化的治疗策略,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这包括优化药物治疗、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时识别并处理潜在的心血管问题等。

1.1.2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广泛的血管病变,包括心血管系统。这使得他们在CPR 成功后,心血管系统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差,更容易受到进一步损伤,从而引发心血管衰竭。

1.1.3 吸烟习惯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经历过CPR 的患者而言,若继续吸烟,将显著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提高心血管衰竭的风险。

1.2CPR 相关资料与心血管衰竭风险

1.2.1 复苏持续时间

复苏操作的持续时间越长,意味着患者心血管系统所遭受的缺血缺氧损伤越严重。因此,这类患者在CPR成功后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风险也越高。

1.2.2 除颤前肾上腺素的使用

肾上腺素在CPR 过程中确实发挥着关键作用,用于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改善血流动力学。然而,如果在除颤前使用肾上腺素,可能会增加心肌的耗氧量,进一步加重心血管损伤,从而潜在地增加心血管衰竭的风险。

1.3 血液生化指标与心血管衰竭的预测

1.3.1 血乳酸水平

CPR 成功后,患者体内血乳酸水平的升高是组织严重缺氧的标志。这提示心血管系统可能已遭受严重损伤,因此患者更容易发生心血管衰竭。

1.3.2 脑钠肽(BNP)水平

作为反映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BNP 水平的升高在CPR 成功后往往提示心脏功能受损严重。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心血管系统难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容易发生心血管衰竭。

1.3.3 血清肌酐(SCr)水平

SCr 水平的升高通常意味着患者肾功能受损。由于肾脏与心血管系统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肾功能的损害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恢复和稳定,从而增加心血管衰竭的风险。

1.4 神经体液因素在心血管衰竭中的作用

1.4.1 内皮素-1(ET-1)水平

ET-1 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的神经体液因子。其水平的升高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收缩功能增强,进而增加心血管负荷。在CPR 成功后,这种负荷的增加可能使已经受损的心血管系统难以承受,从而引发心血管衰竭。

1.4.2 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的兴奋

该系统的激活往往伴随着心率的显著提升以及心肌收缩力的明显增强。在特定情境下,如应对急性血流动力学挑战时,这种生理反应无疑是有益的,能够促进 ,确保重要器官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然而,在心肺复苏(CPR)成功实施之后,情况则有所不同。若该系统持续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就可能给本已因缺氧和创伤而变得脆弱的心血管系统带来额外的负担。

2 临床应对措施

2.1 强化患者基础疾病管理体系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疾病管理工作,以确保患者的健康状况得到有效维护和改善。这要求在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个性化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加强患者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提供全面、科学、易懂的健康教育信息,帮助患者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掌握正确的日常护理和自我管理技巧。定期进行病情评估也是疾病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定期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进展,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从而有效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2.2 优化心肺复苏(CPR)操作流程

为了提升心肺复苏(CPR)的成功率,并尽可能减少对患者造成的潜在损伤,必须全力以赴地致力于缩短复苏操作的持续时间,同时确保每一项复苏动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得到严格遵循。在此过程中,合理使用诸如肾上腺素等关键的复苏药物显得尤为重要。这些药物的运 谨的指导原则为依据,精准地控制药物的剂量以及给药的时机,力求在挽救生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患者心血管系统可能造成的进一步伤害。

2.3 实施严格的血液生化指标监测制度

为了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潜在的生理异常状况,必须建立并执行一套全面而严谨的血液生化指标监测体系。[3]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定期且精确地检测一系列关键指标,其中包括血乳酸、脑钠肽(BNP)以及血肌酐(SCr)等重要参数。在进行这些检测时,不仅要注重操作的规范性,以确保所得数据的准确性,还要强调时效性,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最新的检测结果。

2.4 精准调节神经体液因素平衡

针对那些对心血管系统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神经体液因素,特别是内皮素-1(ET-1)以及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等,应当采取一系列综合而精准的治疗与调节手段,这涵盖了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科学调整。这些措施的核心目的,在于有效地恢复上述神经体液因素至其正常的生理水平,从而切实减轻心血管系统的额外负担,进一步推动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的积极改善与提升。

结语

心肺复苏成功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患者基础疾病、CPR 相关资料、血液生化指标以及神经体液因素等。临床上应加强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监测与管理,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降低心血管衰竭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作为医生,应不断学习和探索,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威,田思佳,张露茜,等.基于 Utstein 心源性和非心源性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临床特征对比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4,33(1):28-32.

[2] 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编写组,徐峰,陈玉国.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 年版)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10):1005-1017.

[3] 杨晶, 段文慧, 王芳, 等. 院内心跳骤停复苏成功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2024,25(6):30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