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未来:雕塑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与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研究
刘胜男
莆田砺志学校
引言: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已经由“ 技能传授” 逐步向“ 素养培育” 转变,而创新思维和空间认知能力是学生满足未来需求的关键能力之一,也是美术教学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高中美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雕塑教学以“ 三维空间创作” 为中心思想,具有在引导学生对空间感知、形态解构和创新表达方面的独到优势,这也是其教学理念的基础。文章以雕塑教学和高中学生创新思维、空间认知能力培养为主线,厘清两者内在联系并探究科学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促进高中雕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并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打下基础。
一、将生活和文化相结合,扩展创作维度
将创作维度与生活和文化相结合,扩展创作维度是雕塑教学中活跃学生创新思维和加深空间认知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观察能力和文化积累,把雕塑创作和生活场景、文化元素联系起来,可以突破传统教学“ 模仿复制” 式教学的限制,使学生能够从自己所熟知的东西中发掘出创作灵感,对建构三维形态更具有主动性和创新性[1]。
在教学实践中,可围绕“ 本土生活场景的重现” 主题设计创作任务。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对校园周围的老街区和传统市集进行观察,并记录下富有生活气息的景象,比如修鞋匠们的工具摊和老茶馆里木质桌椅;然后介绍了本土文化元素,如地方传统建筑雕花纹样、民俗活动道具造型等,并阐述了如何把它们变成雕塑语言。以某校“ 老手艺的雕塑创作” 一课为例,同学们将“ 传统竹编” 作为创作蓝本,首先搜集竹编器具形态特征并对编织结构进行空间逻辑分析,然后将其与生活中常用的快递纸箱和废旧铁丝相结合,制作出既具有竹编的文化内涵又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雕塑作品,学生通过这一过程既学会了从生活和文化中汲取创作素材,又在建构雕塑空间形态的同时积极思考文化符号表达和生活需求之间的适配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思维和空间认知。
二、项目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项目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提出可以给高中雕塑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促进学生由“ 被动接受” 向“ 主动探究” 转变,并在项目任务完成的同时逐渐提高创新思维和空间认知能力[2]。
教学时可以设计“ 校园公共雕塑设计” 等的项目式探究任务,项目目标方面,老师提出了项目目标——在校园操场上设计一个小型雕塑来体现“ 运动精神” ,并明确了需要完成“ 专题的研究—方案设计—模型制作—成果展示” 4 个环节的工作,接下来,学生被划分为4-5 人的小组,并指导这些小组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通过与体育老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对“ 运动精神” 的认知;对国内外校园运动主题雕塑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 动态造型” 和“ 材料选择” 与空间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规律。方案设计阶段,各组需要结合探究结果制作雕塑设计图和空间尺寸标注;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使用黏土、泡沫板等多种材料按照1:10 的比例缩小模型尺寸,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模型的空间布局,以确保雕塑与运动场的环境能够和谐共存。某组学生探究时发现学生更加注重“ 团队协作” ,于是设计出一个三人牵手跑步的动态雕塑——通过对人物身体空间角度的调节,表现出一种前进的动态,在模型制作上也刻意选择了轻质材料,以避免和操场的空旷空间产生视觉冲突。整个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创新设计思路、在模型空间形态调整中加深理解,充分展示教学模式育人价值。
三、借助数字化工具和本土资源
运用数字化工具和本土资源进行高中雕塑教学,不仅可以在科技手段的辅助下打破传统教学中的限制,有助于学生对空间关系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还可以凭借本土资源充实创作素材,使雕塑教学更具有地域特色,继而有效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空间认知能力。
在教学实践上,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和本土“ 传统泥塑” 的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为了深入了解传统泥塑的艺术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当地的泥塑非遗传传承者,并搜集了其造型图谱和制作工艺等相关资源,以揭示其“ 夸张造型” 和“ 色彩象征” 的独特艺术属性;随后,引入 3D 建模软件(如 Blender),指导学生将传统泥塑造型转化为数字模型:学生先通过软件搭建泥塑原型的空间框架,对长宽高比例进行了调整,然后利用软件“ 细分曲面” 的功能对造型细节进行了优化,在流程上可以对不同视角下的空间形态进行实时预览,并迅速对不合理结构进行改造。如一位同学根据本地传统“ 福娃” 泥塑进行3D 建模,借助该软件的“ 透视辅助” 功能准确地掌握了福娃头和身的空间配比,并创新添加了本土古建筑飞檐要素为福娃头饰,利用软件进行实时渲染以直观观察头饰和头部空间适配程度。在数字模型建立好之后,同学们可以结合3D 打印技术创建实体模型,或者使用 AR 技术在校园场景上投影数字模型,来预览雕塑和真实空间融合的效果。通过将数字化工具和本土资源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高效地掌握空间建模技巧,还可以从中汲取本土文化的创新灵感,从而达到创新思维和空间认知能力同步增长。
结束语
总之,雕塑教学对高中学生创新思维和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将两者进行深度融合是高中美术教育贯彻核心素养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尽管当前的高中雕塑教育面对许多挑战,但通过明确的教学方向、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显著提高教育效果,并为新时代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坚实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路望.WHERETO 要素下高中雕塑鉴赏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5.
[2]李世超.比较教学在高中美术鉴赏中的应用——以秦兵马俑与古希腊雕塑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5(1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