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下高中数学微课资源开发与学习效率提升路径
郭文飞
莆田砺志学校
引言;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高中数学教学除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与技能外,还着重培养核心素养与创新思维,传统课堂因时空局限,常无法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创造了新机遇。基于此,微课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目的明确的资源样式,可有效拓宽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弥补课堂教学的短板,它在资源开发和提高学习效率方面的应用有重要研究意义。
一、信息技术赋能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身处新时代教育大环境,信息技术成为高中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驱动力,信息技术可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为学生营造更具灵活性的学习环境,利用网络平台与微课资源,学生既能随时重温课堂要点,又能依据自身学习进度开展个性化复习与拓展,大幅提升了学习的自主与主动程度。信息技术的赋能可拓展教学资源并创新呈现形式,多媒体演示、动态几何软件和数学建模工具之类的途径,能把抽象繁杂的数学概念直观呈现,协助学生强化理解,增强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多种教学模式,像翻转课堂、智慧课堂以及微课教学,达成教学互动与反馈的即时效果,增进师生间的深入交流。信息技术的赋能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能,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使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学生均可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的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思维品质,又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坚实助力。
二、信息技术赋能下高中数学微课资源开发与学习效率提升路径
(一)丰富学生预习资源
依托信息技术赋能的大环境,高中数学微课开发既丰富了学习资源种类,也切实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课堂效能,以《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为例,教师课前可借助信息技术对教材内容细致拆分,把“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 向量的坐标表示” “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等知识点,以图形展示、动画建模和实例剖析等方式,整合进一段约二十分钟的微课视频里。此类视频既简洁又直观,还能助力学生在课前构建系统的知识架构,教师把该视频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或者个人教学空间,学生可凭借关键词检索自行查找并开展学习活动,和传统以课本与笔记为依托的预习方法相比,微课的条理与可视性更强,可助力学生迅速把握重点与难点,以及能够构建整体认知。信息技术为预习环节增添了反馈与互动的机制,教师可在微课视频里设置互动提问、即时测验或思考任务,促使学生观看时集中注意力,同时及时查验学习效果,学生做完预习作业后,可在平台提交学习感悟或疑惑,教师可依照学生反馈,提前把握学生学习情况,以有目的地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重难点。借助此途径,课堂时间由单纯的知识讲授转向深度探究与运用,大幅增进了学习效率,借助信息技术的微课预习资源打破了时空局限,学生能够多次观看并灵活把控学习内容,进而也就能够培育自我规划与独立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这既夯实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还悄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也可以有效的为后续课堂学习和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保障[1]。
(二)学习经典例题,触类旁通
依托信息技术的助力,高中数学微课资源开发不只是停留在讲解知识点,更着重借典型例题学习探究增强学生解题能力与思维素养。例如,就“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而言,这是高考里的关键和热门考点,往往需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开展分析与求解,教师设计微课时,可挑选具有典型性的例题,例如:给定一条直线l:直线 x-y+m=0 与圆
,找出实数 ρm 的取值范围,让直线和圆分别出现两个、一个或零个公共点。本题不但包含了直线与圆关系的核心要点,还可借助判别式和几何直观的融合,引领学生掌握多视角的解题方法,微课视频中,教师可借助几何绘图软件动态呈现直线与圆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变动,搭配代数计算手段,分步骤展现解题思路,学生借助观看视频,能依据自身状况自主把控学习节奏,碰到不懂的部分可暂停或多次观看,以此实现货真价实的个性化学习。[2]信息技术所具备的交互功能可在视频里嵌入练习题或给予即时反馈,协助学生及时查验知识掌握水平,微课的使用不仅局限于个人学习,还可推动小组协作,学生在观看完毕后共同研讨解题的步骤与思路,评判不同方法的优劣,且尝试对例题进行拓展与变形。此外,调整直线方程形式或者圆的半径大小,探究不同条件下的位置关联,进而归纳出普遍适用的结论,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归纳能力,又助力他们在探究中搭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依托信息技术进行微课资源开发,经典例题不再只是单调的题目训练,而是成为助力学生举一反三、拓展思维的关键载体。因此,学生在反复观摩、思考及探究的过程中,能持续强化对数学本质的领悟,增强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进而也就能够有效达成学习效率的增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3]。
结论;
综上所述,借助信息技术开发的高中数学微课资源,切实拓展了学习空间,增添教学方式。尤其是教师通过借助预习资源与经典例题制作的微课,学生可开展自主学习、深入思索,在合作探究中搭建起系统的知识网络。由此可见,此模式不仅使学习效率得以提升,还推动了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进步,给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借鉴与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朝顺.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课堂的融合策略[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5,(07):22-24.
[2]夏良中,马秀芳.新课标下微课运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路径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22):10-10.
[3]冯铁锋.高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以《立体几何初步》为例[J].科幻画报, 2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