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辨能力的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郁清方
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小学 215632
摘要:在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探究、开展小组合作、注重多元评价等策略的实施,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辨析,形成独立解读的能力,并对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质疑。实践表明,这些策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思辨能力;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运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探索指向思辨能力的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在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现状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这主要体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以及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现状两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影响深远,但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在这种模式下,阅读教学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对文本的表面理解和记忆上。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提问、总结等方式,将文本中的知识点和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却忽视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辨析的机会。他们习惯于听从教师的讲解,缺乏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可能导致他们对阅读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
(二)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现状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思辨能力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学生的思辨能力普遍较弱。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辨析的能力,容易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这种现象在阅读教学中尤为明显。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往往只是简单地理解文本的表面意思,缺乏对文本深层含义和作者意图的探究和思考。
此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未能得到充分激发和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被要求按照教师的思路和标准来理解和评价文本,缺乏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可能导致他们缺乏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三、指向思辨能力的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辨兴趣
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关键的一步。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中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例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教师可以提问:“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的尾巴有什么特殊功能?”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和情节,深入思考故事中的意义和内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思辨性阅读中来。
(二)鼓励质疑探究,培养思辨能力
在思辨性阅读中,学生不仅要接受文本的信息,还要对文本进行质疑和探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文本中的观点、语言、结构等方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守株待兔》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农夫为什么不再努力耕种了?”“他的想法对不对?”等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故事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探究文本中的问题和内涵。
(三)开展小组合作,促进思辨交流
小组合作是思辨性阅读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互相启发和交流。例如,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狐狸和乌鸦都有哪些特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思辨性阅读的实施。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拓宽思维视野,提高思辨能力。
(四)注重多元评价,提升思辨品质
评价与反思是提升思辨能力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评价和反思,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观点的不足之处。可以通过写作读后感、评价文本等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如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阅读表现。通过多元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提升学生的思辨品质。
(五)引入跨学科知识,培养综合思辨能力
跨学科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观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例如,在阅读科普文章时,可以引入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在阅读历史文章时,可以引入历史事件和背景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跨学科阅读,学生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提高综合思辨能力。
(六)利用助学系统和课后阅读链接,构建思辨支架
助学系统和课后阅读链接是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辅助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构建思辨支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松鼠》和《夜间飞行的秘密》等课文的课后练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中的问题和内涵。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后阅读链接进行拓展阅读,拓宽思维视野,提高思辨能力。通过助学系统和课后阅读链接的利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思辨素材和机会,促进他们的思辨能力发展。
四、实践案例与分析
以某小学中年级班级为例,该班级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了指向思辨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探究、开展小组合作、注重多元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中的问题和内涵,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该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充分激发和培养,他们在阅读中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和观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五、结论与展望
指向思辨能力的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探究、开展小组合作、注重多元评价等策略的实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辨析,形成独立解读的能力,并对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质疑。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指向思辨能力的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策略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机会。
参考文献:
[1]姚之乾.文本复述在小学语文中年级教学中的综合运用研究[J].语文世界,2025,(02):89-90.
[2]李涛.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巧妙渗透[J].基础教育论坛,2025,(03):48-50.
[3]王立婷.小学语文高年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5,(03):63-65.
[4]葛烁烁.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真实性学习单元教学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5,(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