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视域下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课程教育研究

作者

唐映梅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

本研究聚焦数字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课程教育的融合路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美学思想与设计智慧,数字技术为其创造性转化提供新契机。此种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从形式模仿走向意境创造,促进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的活态传承,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教育;数字资源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与设计智慧,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与符号体系为当代设计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设计课程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亟需探索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路径。国家层面政策文件明确指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领域,强调艺术教材建设需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民族基本价值观。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重构与创新应用提供了全新可能,教师需引导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感知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兼具民族自信与创新精神的设计人才。本研究旨在探索数字化视域下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课程教育的有机融合模式,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促进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1. 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论溯源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审美观念与“意境”美学思想,为艺术设计奠定了独特的东方哲学基础。宋元时期的工艺美学理念强调“巧夺天工”与“妙合自然”,这种对材料性能与自然规律的尊重,与现代设计中的功能主义和生态设计理念形成内在呼应。从教育传承角度观之,古代“师徒相授”的工艺传习模式注重实践体验与心法传递,这种非线性、整体性的学习方式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具有深远启示。数字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应在技术变革中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设计智慧,引导学生在材料与形式、功能与意境之间寻求平衡,使传统文化资源成为设计创新的活水源泉。

2.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融入的现状审视

2.1 传统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价值定位

当下教育实践中,传统文化常被简化为表面符号与图案元素,课堂教学偏重形式摹仿而轻视文化内涵探究。学生作品中传统元素多停留于视觉符号的直接移植,缺乏对传统美学思想与设计哲学的深层理解。部分院校虽重视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却未能有效建立传统与现代的思维联结,导致传统文化成为孤立于设计实践的知识板块。调查显示,设计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欣赏态度,却难以将其转化为设计语言与创新思路。传统文化在课程体系中被定位为知识性内容而非方法论资源,阻碍了其在设计思维培养中的深层价值实现。教育工作者需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将其从被动学习的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的创新源泉,引导学生在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间建立有机联系。

2.2 数字时代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文化传承困境

数字技术的普及使设计工具门槛降低,学生倾向于依赖软件功能而忽视传统技艺的基础训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古训被错误理解为对数字工具的过度依赖。传统工艺蕴含的“留白”美学与“物我合一”创作体验难以在数字环境中完整再现,导致学生缺乏对材料特性与手工质感的深度感知。课程评价体系偏重成果呈现而轻视过程体验,压缩了学生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时间与空间。数字资源的海量信息特性使传统文化元素沦为检索对象,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方式碎片化、表层化,缺乏系统性认知与情感认同。教师队伍中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稀缺,课程教学难以实现技术应用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3. 数字化环境下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路径

3.1 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

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库构建需秉持“活态传承”理念,打破静态收藏模式,形成动态更新的知识体系。一方面,资源库构建应立足文化语境与设计应用双重维度,采用语义化标注与关联性分类方法,使传统文化元素从单一视觉符号升华为多维语义网络。数字化采集需超越表层形态记录,深入捕捉传统工艺的操作流程与美学原理,保留文化基因与创作脉络。数据模型设计须兼顾专业性与可访问性,为师生提供从形式到意境、从技法到哲思的多层次文化探索路径。另一方面,资源库应用需转变知识传递模式,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建构。教师引导学生在数字资源与实体体验间建立联结,激发文化认同感与创新意识。资源库功能定位应超越查询工具属性,成为设计思维培养的场域,让传统元素在当代设计语境中焕发新生。

例如,高校可建立“传统纹样数字实验室”,对历代纹样进行矢量重构与参数化建模,解析其构成规律与变化逻辑。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数字测绘技术记录传统建筑装饰细节,形成可交互的三维模型库,进而分析其比例关系与空间组织原理。资源库设计纳入“文化语境-材料工艺-美学原理-现代应用”多维度关联,使学生在检索传统纹样时同步获取其文化象征意义与工艺制作方法。课程设计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基于资源库开展“数字文化基因提取”练习,从传统图像中抽取结构特征与美学元素,生成设计语言符码库。特色教学项目“虚实结合的传统工艺体验”将数字资源与实体工坊相结合,学生先在数字平台了解传统工艺流程,再进入实体空间进行材料实践,最后返回数字环境进行创新设计,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优秀作品与研究成果反哺资源库建设,使其成为师生共建共享的知识生态系统,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3.2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传统工艺实践教学模式

数字技术与传统工艺的融合为艺术设计教育开辟了新路径,构建了虚实交融的实践教学生态。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搭建起数字采集—参数建模—智能生成—实体制作的技艺学习桥梁。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传统工艺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感知工艺流程中的关键节点与美学要素。数字建模与智能算法辅助学生理解传统纹样的构成规律与变化逻辑,实现从观察到创造的认知跃升。技术赋能并非替代手工实践,而是建立起传统技艺与当代设计的对话机制,引导学生在数字与手工交织的实践中体悟“工匠精神”与“意象思维”的文化精髓。

例如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设计学院创建“数字非遗实验室”,开发集成各地剪纸、纹样等文化元素的AI设计辅助系统,学生借助智能算法快速生成设计方案,提高创作效率。传统漆器胎体制作繁复,教师引入精密3D打印技术重构制作流程,胎体成型周期显著缩短,学生得以在有限课时内完成完整作品体验。教学环节中混合现实技术为传统工艺注入互动性,学生扫描作品二维码即可立体呈现制作全程,形成从设计构思到实体创作的闭环体验。某工艺课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先利用参数化建模软件解析传统家具榫卯结构原理,再通过激光切割设备制作小型模型,最后手工完成传统工艺制作,实现数字技术与传统手艺的有机衔接。数字技术的介入提升了工艺教学效率,拓展了学生认知边界,为传统工艺赋予当代表达活力。

3.3 基于文化语境的设计思维培养策略

文化语境作为设计思维的根基,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意义生成的框架与价值判断的坐标。在数字化环境下,培养学生基于文化语境的设计思维需要从认知建构、情感体验与创新实践三个维度展开。认知建构层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解读传统符号背后的文化叙事与美学原理,使其理解设计元素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意义生成机制。情感体验层面,设计教育需打破知识灌输模式,营造沉浸式的文化情境,促使学生从审美共鸣中获取创作灵感。创新实践层面,教师可设计“文化解码—语境重构—创意转化”的渐进式学习路径,引导学生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多元语境交织中寻找设计平衡点。数字技术在此过程中扮演认知工具与创作媒介的双重角色,一方面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边界,另一方面为文化语境的当代表达提供技术支持。这种设计思维培养策略旨在超越形式模仿与符号挪用,实现从“形”到“意”、从“物”到“道”的教育境界提升。

例如,高校可构建“文化语境沉浸式设计工作坊”教学模式,将传统节气、民俗活动与设计课程有机结合。在传统节气到来之际,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相关民俗活动,记录其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元素,感受特定节气中蕴含的时间观念与自然哲学。学生运用数字采集工具记录节气物产、色彩、器物与仪式流程,构建多维度的文化语境资料库。返回课堂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节气文化中的时间序列、空间组织与社会关系,提炼其中的设计思维方法。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当代节气设计”项目,从传统节气文化中提取设计语言与思维模式,创作适应现代生活的产品与服务。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对文化语境的理解深度与创新转化能力,而非单纯的形式美感。某高校开设的“二十四节气产品设计”课程中,学生从立春节气出发,研究其中“生发”哲学,结合参数化设计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生长性与互动性的家居产品,实现了传统时间观念与当代设计语言的有机融合。文化语境的深度体验使学生设计作品超越了表面符号的简单应用,呈现出对传统文化本质的理解与创造性转化。

4.结语

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重塑了艺术设计教育范式,从资源库构建到工艺实践再到思维培养,形成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学生态。教师引导学生在虚实交融的学习环境中感知传统美学精髓,超越符号挪用层面,实现从形式模仿到意境创造的认知跃升。这种融合模式既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也培养了学生兼具民族自信与创新精神的设计能力,促进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的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田展齐.“互联网+”视域下艺术设计数字化平台建设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4,4(02):94-96.

[2]张米萌.数字化转型视域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艺科融合”数字化人才培养思路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4,(02):138-140.

[3]魏砚雨.数字化视域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产教“三融合”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4,(01):12-14.

[4]梁家琳.互联网视域下建筑室内漫游设计课程实践[J].艺术科技,2018,31(08):42.

作者简介:唐映梅 1970.04  女 汉  湖北武汉  硕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广告设计,艺术设计教育。

课题来源: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主办课题“数字化视域下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课程教育研究”课题编号:XJKT202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