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低学段语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情境化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李婷婷

洛阳市实验小学 471000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肩负着稳固学生语言根基的重大责任。对于低学段学生来说,这个过程不能是孤立的知识堆积,而是依靠具体情境来达成认知图式的动态生成。情境化执行策略的核心意义在于,通过环境、活动、资源的系统化设计,把抽象符号转变成可感知、可操作、可迁移的经验体系。这种转化符合儿童具象思维占主导的认知特点,也符合语文课程实践性、综合性特性,给低学段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范式视角。

一、情境化实施策略的学理价值

(一)语言符号意义转化

低学段儿童语言认知具有鲜明的具象依赖性,单纯依靠字词识记很难触发深层次思维活动。情境化策略营造起多维感官联动的语言场域,把静态文字转为动态经验,生字新词一旦嵌入生活场景、故事情节或者实践活动当中,音形义要素就同具体情境建立起联系,形成立体化的认知锚点[1]。

(二)重构知识建构的认知路径

传统教学里线性的知识传递模式,容易把语言要素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情境化的实施冲破学科壁垒,以主题任务群来整合听说读写的资源,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能力发展链条。在连贯的情境脉络里,字词的积累和句式的运用,语篇的理解产生了协同作用,让儿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主动调用自己的语言储备。

二、情境化任务群的设计策略

(一)生活化场景浸润策略

将语言学习放在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里,是激活前经验的途径。教师可以提炼校园活动,家庭互动,社区观察里的语言要素,规划出学习任务板块,通过角色扮演,场景再现之类的方式,促使学生在模仿的情境当中用新学的词汇来描绘事物,表明需求[2]。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春夏秋冬》单元教学里,教师开发“校园四季观察站”生活场景模块,在教室外墙设立可更换的季节主题展示区,春天挂上学生绘制的“融雪”“抽芽”图画,并标注核心词汇。秋天则放置“落叶”“丰收”的实物标本,再配上相应成语卡片。家庭延伸环节规划“阳台物候记录本”,家长帮助孩子利用“温暖”“湿润”这些课文里的词汇来描述绿植的生长状况,用“骤冷”“霜降”来记载天气的变化情况。社区联动执行“公园四季词库采集”,学生在不同的月份里观察同一棵树的形态改变,搜集“萌发”“繁茂”“凋零”这类动态词汇。这种全景式的场景浸润让季节的特点和语言要素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完成词汇的意义建构。

(二)游戏化活动驱动策略

教师可以依照低龄孩子心理成长特性,把语言要素变成可操作的探寻活动。通过触觉感知,空间组合,竞赛机制这些元素调动多模态认识,在拆解汉字结构,重组词语搭配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构字规则,所积累的词汇量在有趣的活动中得以巩固。这类策略的重点是维持游戏形式和语言内核之间的协调,保证娱乐性和教育性的有机联系。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姓氏歌》单元教学中,可以采用“姓氏探秘闯关”游戏体系。第一关设“姓氏部件拼图台”,学生把“李”拆成“木”和“子”,“张”拆成“弓”和“长”,用磁贴重新组合,感受结构规律。第二关设“姓氏密码破解室”,给“三点水旁姓氏池”“草字头姓氏苗”等分类框,学生竞赛归类“江”“蓝”等字并解锁家族树贴纸。第三关设“姓氏故事魔方墙”,学生转动六面体组合不同姓氏与职业、地域的关系,生成“钱塘江边的渔夫钱叔”等趣味短句。

(三)主题化资源统整策略

教师可以围绕文化主题来整合跨学科资源,形成结构化的语言学习网络,选取传统节日、节气物候等文化母题,串联诗词诵读、绘本阅读、手工制作等各类活动。学生在制作中秋灯笼时积累相关成语,在观察植物生长时学习描写句式,既达成语言积累又实现文化浸润,统整式设计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语言框架,提升信息整合与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小青蛙》单元教学中,搭建“自然生态语言网”主题项目,科学课观察蝌蚪变态的时候,把“蹼足”“鼓膜”这样的生物学名词也累积起来,着重记住“涟漪”“欢跃”这些描绘性的词组,加强“碧绿”“斑纹”这种颜色纹理方面的词汇。家校共读《青蛙王子变形记》类的绘本时,可以抽出“蜕变”“适应”这类过程性的词语,进行针对学习。

结语:情境化实施策略给低学段语言文字教学开拓了新的实践维度,借助场景,活动,资源的系统化设计。语言积累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建构,知识梳理由零散记忆升级成整体认知,这样的转变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体现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合的特点。在以后的探寻里,要细化不同情境类型适用的边界,改良任务群内部的逻辑关联,把语言文字学习变成滋养生命成长的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1]褚夫荣.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22):36-38.

[2] 宋 全 同 . 基 于 情 境 的 小 学 语 文 学 习 任 务 群 设 计 与 实 施 [J]. 天 津 教育,2024,(24):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