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建构路径探究

作者

林秀锦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中心小学 350108

1 前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了要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该理论最初由日本学者水越敏行等人提出通过评价来改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其主要内容是将评价融入教、学过程当中。形成“教与学-教与评-再教与学”的相互融通的循环过程,是一种内在的即学、即教、即评的过程,在这个连续、动态的反馈过程中使教学质量螺旋式上升。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评价仍然存在碎片化的问题,放任评价碎片化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因评价模糊而迷失学习方向,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采用多样的、循序渐进的评价模式,能够帮助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使课堂内容和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教材知识。本文以《荷叶圆圆》为例,更加细化一体化路径模型,为散文类课文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2 以《荷叶圆圆》为例的一体化建构路径解析.1 目标统整阶段:从模糊到精准

2.1.1 课标分解与目标转化

明确目标是教学工作的第一步,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方针,要求教师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深入分析单元中的语文要素,并据此科学安排课堂内容,从而为明确教学目标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坚实基础。而后教师结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来指定适当的、合理的学习目标,再通过制作目标转化表,使“目标-表现-任务”三者对应,由原始目标-可评价的具体表现-对应评价的任务来避免目标空泛化。

以统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荷叶圆圆》为例,本篇课文第一个原始目标为:感受荷叶的生机与童趣。将其转化为可评价的具体表现为:能圈出文中3 处描写荷叶动态的句子,如“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能通过角色扮演读出小动物的欢快语气。对应的评价任务为动态句标画检查以及分组角色扮演评分(语音、表情维度)。

本文的第二个原始目标为学习拟人修辞手法,转化为可评价的具体表现为:能仿写拟人句:“_____说:‘荷叶是我的_____。’”。对应的评价任务为仿写作品互评(是否运用拟人手法)。

本文的第三个原始目标为让学生积累叠词与动词,转化为可评价的具体表现为:能正确使用“圆圆”“躺”“眨”等词造句,对应的评价任务为课堂造句练习批改。

2.1.2 KUD 目标表述法应用

在课文《荷花》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最主要的K(know,知识)是课文中运用的拟人手法和生动词语,包括叠词“圆圆”、动词“躺”“眨”等,以及小动物与 的描写 顺序 U(understand,理解)是学生需要理解拟人手法能让描写更生动有趣,准确的词 时体会课文中传递的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做到D o,做)最基础的圈 拟人句,用“圆圆”“眨”等词造句;进一步可以仿写拟人句“__ __说:‘荷叶是我的_ 。’”;还能通 过分角色朗读,用声音和表情表现小动物的快乐情绪。

KUD 目标表述法强调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使课文教学从“教课文内容”转向“教语言表达与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通过朗读、仿写、表演等活动真正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和情感之趣。这种表述方式既保持了原文的理论框架,又完全贴合《荷叶圆圆》的文体特点和低年级教学要求,通过具体的语言知识和能力训练目标,将抽象的核心素养落实为可操作、可评价的教学活动。

2.2 评价嵌入阶段:从随意到系统

2.2.1 三维评价工具开发

在课前使用诊断性评价检测学生的情感前认知;课中使用过程性评价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进度,及时向教师反馈教学效果;课后使用终结性评价总结课程,让评价系统贯穿始终,辅助教学。

同样以《荷叶圆圆》为例,课前评价采用“荷叶探秘卡”进行前测,包含两个维度:知识诊断方面,让学生从“圆圆、躺、眨、枯萎、耷拉”等词语中勾选描写荷叶的词语;情感诊断方面,通过选择表情符号(笑脸=喜欢/平脸=无感/哭脸=害怕)来表达对荷叶的第一印象。教师根据前测结果,对词语掌握薄弱的学生提供词语卡片辅助,针对不同情感倾向的学生设计差异化的情境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过程性评价,《荷叶圆圆》的教学中会让学生通过“小水滴旅行记”批注记录单来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各类生动描写。

表1 “小水滴旅行记”批注记录单

学生完成后开展“小水滴漂流”互评活动,用透明贴纸标注精彩批注。朗读评价则设置三级成长阶梯:第一级“小水珠”要求读准字音,第二级“小青蛙”要求读出节奏,第三级“小蜻蜓”要求读出快乐的情感,学生通过录音自评和同伴互评实现阶梯晋级。

在课后采用终结性评价,设立“荷叶乐园”闯关卡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三维评价。

表2 “荷叶乐园”闯关卡

2.2.2 差异化的评价与动态调控策略

在建立完整的三维评价体系后,教师能够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实施针对性的差异化教学。在《荷叶圆圆》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前测表现和课堂实时反馈将学生分为基础组和提高组,采取分层教学策略。对于基础组的学生发放“荷叶小帮手”词语卡片,卡片上用图画和简单文字解释关键词,如“圆圆”旁边画满大小一致的圆圈,“躺”字配以小人躺卧的简笔画并且允许学生用语音记录代替文字书写,通过口述完成批注内容;对于提高组的学生则设计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如要求仿写时增加形容词和动作描写,开展“荷叶的奇妙朋友”创编活动,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其他小动物与荷叶的互动,并让结合自然课知识,观察真实荷叶的特点,制作“荷叶小百科”图文报告,达到跨学科融合的效果。

3 关键实施策略

以《荷叶圆圆》为例探究“教-学-评”一体化教育过程中有三大主要策略:目标具象化、评价工具开发以及动态调控。目标具象化让学生能够更加精准的理解课程导向,跟随老师的节奏进行学习。结合教学实践开发多样化的评价工具能够帮助教师收获教学反馈,指导进一步工作,这是教育教学质量能够做到螺旋式上升的关键一步,同时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课堂上理解评价任务,完成评价任务,展示评价任务,笼统的课堂学习过程被评价任务分解成各类明确的“小目标”,又被连贯的评价内容串联起来,能更深入的完成学习。

参考文献

[1]丁丽云. “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_丁丽云[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 (03): 66-68.

[2]罗冬云. 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路径探究 [J]. 名师在线, 2024, (04):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