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实践与前景
程红梅
霍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孟集中心所 安徽六安–237400
引言:
土地整治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以及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方式,它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会直接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传统的土地整治依靠单一数据源以及人工经验,存在空间分析粗放、动态响应滞后这类问题,地理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土地整治给予了全要素数据整合、实时动态监测以及三维可视化决策支持,成为破解传统模式瓶颈的关键所在。
一、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实践路径(一)多源数据融合构建全域整治基础信息平台
传统土地整治依赖单一数据源,存在空间分辨率低、时相更新滞后等问题,而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能整合遥感影像、三维实景模型、国土调查数据、生态保护红线等异构数据,形成覆盖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生态敏感区等全要素的数字化基底[1]。
工作人员要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以此来解决因坐标系统、高程基准以及数据格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引发的几何错位与属性冲突问题,比如说,借助动态转换的方式,把不同数据源统一到CGCS2000 坐标系以及1985 国家高程基准上,保证空间定位的精度,运用GeoJSON、Shapefile 等通用格式来规范数据存储,提高多部门协同的效率。融合之后的数据平台可支持土地平整、河道疏浚、湿地修复等工程开展厘米级地形建模,为设计方案提供高精度的基底数据[2]。
(二)动态监测与智能预警支撑全周期管理
传统监测依赖人工巡查与定期测绘,存在时效性差、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而基于遥感、GPS 与物联网的动态监测技术可实现土地利用变化、生态质量、工程进度的实时感知。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必要部署多层次的监测网络,从宏观层面来看,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定期获取全域土地覆盖数据,运用面向对象分类算法提取耕地、建设用地、林地等各类土地类型的变化信息,从中观层面而言,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针对重点区域展开高频次观测,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以此监测土地平整、沟渠修建等工程细节情况[3]。
(三)三维可视化与移动端协同优化决策效率
传统土地整治依赖二维图纸与文字报告,存在空间认知偏差、现场核验效率低等问题,而三维可视化与移动GIS 技术可实现“虚拟-现实”的无缝衔接,提升规划科学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构建三维实景模型以及土地“一张图”管理系统,借助无人机倾斜摄影以及激光雷达扫描的方式,可生成覆盖地形、地物以及植被的全要素三维模型,再叠加国土调查、规划管制等数据层面,形成有可交互功能的数字化沙盘,设计人员可在三维场景里模拟土地平整、道路修建等工程所呈现出的效果,直观地评估其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以此避免传统二维设计中出现的空间冲突问题。比如说,在河道整治工程当中,利用三维模型模拟水流的方向以及护坡的稳定性,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移动端协同系统的开发需要整合 GNSS 定位、无线通信以及 GIS 分析等功能,外业人员凭借手持终端可实时查阅三维模型,结合现场拍摄的照片以及属性表单来完成地类核查工作[4]。
二、土地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实践
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当中,土地测绘技术对于明确闲置以及待开发土地的界线起着关键作用,当应用数字化测绘技术时,首先要针对现有的土地图纸展开信息采集工作,借助遥感技术来采集测绘图像方面的信息,之后把测绘数据导入到专用软件当中进行整理汇总,以此来获取有较高精准度的数据。测量精度需要依据实际需求加以确定,在平坦区域一般会采用1∶2000 的比例进行测量,而在通视险阻的区域则采用1∶1000 的比例,要是涉及泵站改造、房屋拆迁等相关内容时,那么就要采用 1∶500 的比例来进行测量,另外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要重视关键点的测量,要测量坎脚、坎顶的位置以及标高,还需要测量沟、渠的面积以及坡比。要合理地设置高程网点,在平坦区域高程网格设置的间距应当在60m 以内,对于地形变化明显或者相对破碎的区域,间距则要控制在40m 以内。
三、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前景
随着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也就是GIT 在土地整治领域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逐渐成为推动土地资源科学管理以及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支撑力量,像遥感也就是RS、地理信息系统即GIS 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也就是 GNSS 这些作为代表的地理信息技术,拥有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以及可视化的一体化能力,可给土地整治全过程给予精准、动态且高效的技术支持。在整治规划阶段,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以及多源地理数据融合,可以全面了解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特征、土壤质量分布以及生态环境状况,为科学划定整治范围、优化工程布局提供可靠的依据,在项目实施过程当中,GNSS 与无人机航测技术可实现对土地平整、田块调整、道路沟渠建设等工程的精准测量以及实时监测,提高施工精度与管理效率。GIS 空间分析功能可辅助进行土方量计算、水系连通性评估以及生态廊道设计,提高整治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入后期管护阶段,遥感时序监测可动态跟踪整治后土地的利用变化、耕地恢复情况以及生态效益,及时发现并预警问题,保证整治成果长效稳定,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地理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土地整治会朝着智能化决策、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数字孪生平台构建方向发展,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深刻转变,全面提升我国土地整治的现代化水平与治理能力。
结束语:
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深度应用,标志着国土空间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跨越。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动态监测预警与三维可视化协同,土地整治实现了规划科学性、管理时效性与决策透明度的全面提升。未来,随着人工智能、5G 通信等技术的融合,地理信息技术将进一步突破数据处理效率与空间分析精度的边界,推动土地整治向全域感知、智能预测与自适应调控的智慧化阶段演进,为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核心动能。
参考文献:
[1]张婷婷.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 中的应用及展望 [ ]. 南方农机, 2025, 56 (11): 105-108+120.
[2]高敏.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 应用 [J]. 低碳世界, 2025, 15 (02): 43-45.
[3]李灿德.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 复中的应用 [J]. 农机市场, 2024, (11): 74-76.
[4]蒋林军. 测绘与地理信息新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应用分析 [J]. 江苏科技信息, 2024, 41 (15): 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