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声定位的桡动脉穿刺最佳进针角度与深度的优化研究
李平霞 王春秋 陈正东
陆军第九四七医院 邮编:844200
引言
桡动脉穿刺是临床上用于动脉血气分析及连续动脉压监测的常规操作,其操作难度受血管解剖结构、患者血管条件及操作者经验等因素影响 诊和经验判断,穿刺成功率存在波动,容易出现多次穿刺、血肿及动脉痉挛等 泛应用, 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操作为提高成功率、减少操作风险提供了新思路。 向及深度,为穿刺角度与进针深度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然而,目前 度与深度的系统性研究仍较有限,本研究旨在通过超声定位技术,对桡动脉 优化分析,为临床操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与设计
1.1 研究对象与纳入标准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3 年1 月至2024 年12 月期间接受桡动脉穿刺操作的患者共120 例,所有病例均由我院介入治疗科和重症监护室收治。其中,男性62 例,女性 58 例,患者年龄介于18 至 75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2±12.6)岁。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①临床上需进行桡动脉血气分析或连续动脉压监测;②桡动脉无先天性或继发性畸形,无外伤或明显动脉硬化征象;③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知情同意,签署研究参与书并自愿配合本研究流程。
研究排除标准包括:①穿刺部位(如手腕或前臂)存在皮肤感染、红肿或其他明显炎症表现者;②患有严重血小板减少症(<50×10⁹/L)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如PT 延长≥5 秒,INR≥1.5); ③ 有桡动脉手术史或接受过桡动脉造影,导致解剖结构异常、血管走形改变者;④其他临床医生认为不适合参与研究者。所有研究操作均严格遵循《赫尔辛基宣言》中关于人体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原则,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伦理编号详见附录。
1.2 仪器与技术手段
本研究中所有穿刺操作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使用Mindray M9 型高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线阵探头,频率范围为7–12 MHz。术前对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术中采用B 超二维模式对桡动脉进行定位,测量内容包括:①桡动脉皮肤表面至血管中心的垂直深度; ② 桡动脉内径大小; ③ 穿刺路径中周围软组织的厚度、结构清晰度等。
穿刺采用“无血液回流标记法”,即操作人员在超声实时监测下,通过观察针尖进入血管腔的瞬间表现(如血管壁塌陷、回声增强等)确认穿刺成功。为确保数据准确性,所有操作均由经验丰富的介入护士或临床医生完成,其均具备不少于3 年的桡动脉穿刺经验,并经过统一培训与考核。穿刺后记录相关指标,包括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以便后续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2.1 桡动脉穿刺角度的优化分析
通过对120 例患者的穿刺操作数据统计发现,穿刺成功率与进针角度呈明显相关。研究表明,穿刺角度过小(<30°)易导致针尖滑动血管表面,增加穿刺次数;角度过大(>60°)则易穿透血管后壁,引发血肿。综合分析显示,保持穿刺针与皮肤表面夹角在30°至45°范围内,既可保证针尖进入血管腔的顺畅性,又可减少血管损伤风险。在此角度范围内,单次穿刺成功率达 94.2% ,显著高于传统盲穿刺操作(成功率约 78.5%) )。此外,超声显示穿刺角度稳定性好,穿刺针可直达血管中心,提高穿刺操作可控性。
2.2 桡动脉穿刺深度的优化分析
通过超声测量,桡动脉中心深度在成人群体中平均为3.8±1.2 mm,血管深度受年龄、性别及BMI 影响。研究显示,以血管中心深度为穿刺参考点,可显著提高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操作中,若针尖深度略浅,易导致穿刺失败;若深度过深,易刺穿动脉后壁形成血肿或局部血液渗漏。优化方案建议:在超声引导下先测定血管中心深度,再在针尖入皮肤处微调进针长度,实现精准穿刺。数据统计显示,按照中心深度进行微调的穿刺成功率达到 96.5% ,血肿发生率低于 2% 。
2.3 超声引导对穿刺成功率与安全性的影响
超声引导在桡动脉穿刺中展现出巨大优 不仅能清晰呈现血管走向与深度信息,让操作者对目标血管了如指掌,还能实时监测针尖进入 刺的随 大大提高操作的安全性与精准性。研究数据极具说服力,对 120 高达 95% ,而传统盲穿刺组仅为 79% 。在并发症方面,超声引导 1.7% 3.3% ,远低于传统方法。此外,超声引导对初学者和经验不足的操作者帮助极大, 能快速 提升其操作水平。由此可见,超声引导在桡动脉穿刺中优势显著、十分必要,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三、讨论
本研究借助系统性数据分析和临床实践验证,为桡动脉穿刺确立了更优方案。明确最佳进针角度处于 30–45°之间,穿刺深度以血管中心深度为基准并灵活微调。这一优化举措成效显著,大幅提升了穿刺成功率,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同时切实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受与焦虑情绪。
研究过程中发现,个体差异对穿刺操作影响颇大。对于肥胖或手腕皮下脂肪较厚的患者,超声测量显示其血管中心深度往往偏深,此时需适当延长穿刺针的进入长度;而血管较浅或血管弹性欠佳的老年患者,则要减少进针深度,避免穿透血管后壁。
超声引导技术在此优化方案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不仅优化了操作流程,更为不同患者量身定制个体化穿刺方案,具备极高的临床推广价值。此外,超声技术还可在术前对血管结构进行全面评估,精准选择穿刺部位,提前预测穿刺难度,为医护人员提供详尽信息,降低操作风险,增强操作自信心,进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展望未来,若能进一步融合三维成像技术与穿刺针智能导航系统,桡动脉穿刺操作将迈向新的高度,实现更加精准、安全与高效的目标。这不仅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也将推动医疗技术朝着智能化、精细化方向持续发展。
四、结论
基于超声定位的桡动脉穿刺优化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科学设定穿刺角度与深度,可显著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并减少局部血肿、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的发生。其中,最佳穿刺角度为30°至45°,有利于穿刺针顺利进入血管腔且避免血管壁损伤;穿刺深度则应以超声测量的血管中心深度为基础,结合个体差异进行适当微调。超声引导下的实时监控不仅提升了操作的可控性与准确性,也增强了穿刺过程的安全性与可视化程度。研究表明,该方法为临床提供了更科学、规范的技术路径。展望未来,随着超声成像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的持续发展,桡动脉穿刺有望实现操作流程的智能识别、个体参数自动设定等功能,推动该项技术向智能化、个性化、精细化方向迈进,为重症监护、麻醉、介入等领域带来更高效与安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廖少妮.中老年患者经远端桡动脉入路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D].桂林医学院,2024.
[2] 赵登琛.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追踪法桡动脉穿刺置管学习曲线的建立[D].吉林大学,2024.
[3] 王梓峄.长轴平面内联合短轴平面外技术在超声引导下婴儿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24.
[4] 安东宇.高龄瘦小糖尿病女性经桡动脉入路行冠脉造影中盲穿与超声引导穿剌效果比较[D].沈阳医学院,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