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岗课赛证” 融合的技工院校服装制版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王孟丹
河南技师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7
“岗课赛证” 融合的核心在于打破课程与岗位、竞赛、证书之间的壁垒,实现 “四方” 标准的有机统一。在服装制版课程设计中,需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根本导向,通过企业调研明确服装制版师、技术跟单员等岗位的核心任务,如服装结构制图、样板修正、工艺衔接等;以技能竞赛标准为能力提升抓手,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服装设计与工艺” 赛项中关于服装制版的精度要求、效率标准、创新维度融入课程;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质量基准,参照《服装制版师(中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将证书考核中的理论知识与实操要求转化为课程教学要点。三者共同构成模块化设计的 “需求三角”,确保课程内容既符合企业生产实际,又具备技能提升与证书获取的双重支撑[1-3]。
(二)模块架构:“三层递进” 的内容体系
基于 “岗课赛证” 融合需求,服装制版课程构建 “基础模块 + 核心模块 + 拓展模块” 的三层递进式模块化架构,各模块既独立承载特定教学目标,又通过逻辑关联形成完整的技能培养链[4-5]。
基础模块:聚焦 “岗证” 基础要求,主要涵盖服装结构基础理论、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服装制图规范等内容,对应岗位入门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基础考核要求,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服装制版的基本原理与操作规范,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核心模块:对接 “岗赛证” 核心需求,围绕女装、男装、童装三大品类的经典款式制版展开,融入企业实际生产中的样板制作流程(如净样板、毛样板制作)、技能竞赛中的精度控制(如裁片误差≤0.3cm)与证书考核中的实操项目(如连衣裙制版),目标是培养学生应对岗位核心任务与竞赛、证书考核的关键能力。
拓展模块:呼应 “岗赛” 创新需求,设置服装样板修正与优化、智能制版软件应用(如富怡服装 CAD)、竞赛专项训练(如创意款式制版)等内容,对应企业技术升级需求与技能竞赛创新维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竞赛竞争力,实现从 “会操作” 到 “善创新” 的进阶。
二、“岗课赛证” 融合的服装制版课程模块化教学实践策略(一)课程内容重构:实现 “岗课赛证” 标准的深度衔接
在模块化教学实践中,首要任务是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将岗位工作任务、竞赛标准、证书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避免 “岗课脱节”“赛课分离”“证课无关” 的问题。
任务化改造课程内容: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各模块内容拆解为具体的学习任务。例如,核心模块中的 “女装衬衫制版” 单元,参照企业制版师岗位工作流程,设计 “客户需求分析→人体数据采集→结构设计→样板制作→样板检验”的任务链,并融入技能竞赛中“裁片完整性”“线条流畅度”的标准与证书考核中“样板标注规范” 的要求,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步对接岗、赛、证要求。
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建立 “企业 + 竞赛 + 证书” 三方信息反馈机制,定期邀请企业技术骨干、竞赛裁判、证书考评员参与课程内容研讨,根据企业生产技术更新(如环保面料制版工艺调整)、竞赛规则变化(如赛项时间调整)、证书标准修订(如新增智能制版考核内容),动态更新模块教学内容。例如,2023 年结合技能竞赛新增的 “智能制版软件实操” 赛项,在拓展模块中新增 “富怡 CAD 快速制版” 单元,确保课程内容与岗、赛、证要求同步更新。
(二)教学方法创新:构建 “理实一体 + 赛训结合” 的教学模式
针对服装制版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 “岗课赛证” 融合需求,创新采用 “理实一体 + 赛训结合” 的教学方法,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实现 “学中做、做中赛、赛中学” 的良性循环。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各模块教学中,采用 “教室 + 实训室” 一体化教学空间,将理论讲解与实操训练同步开展。例如,基础模块中的 “人体测量” 单元,教师先在教室讲解人体测量原理与数据应用知识,再带领学生在实训室进行真人测量实操,通过“边讲边练、即时反馈”,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测量方法;核心模块中的“男装西裤制版” 单元,教师先演示西裤结构设计要点,再指导学生分组完成制版实操,期间对照企业样板检验标准与竞赛精度要求,实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问题,确保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
赛训结合教学:在核心模块与拓展模块教学中,引入 “以赛促训” 的模式,通过模拟竞赛、专项训练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与竞赛应对能力。例如,在核心模块教学后期,组织 “班级制版技能竞赛”,参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规则,设置 “女装连衣裙制版” 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制版并提交样板,由企业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师组成评委团,按照 “岗赛” 双重标准评分,既检验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又模拟竞赛场景;在拓展模块中,针对参赛学生开展专项训练,分析历年竞赛真题,总结常见问题(如样板与工艺衔接误差),通过 “针对性训练→模拟竞赛→复盘改进” 的流程,提升学生的竞赛竞争力。
(三)评价机制完善:建立 “岗赛证” 多元评价体系
传统的 “期末考核 + 平时成绩” 评价模式难以全面反映 “岗课赛证” 融合下学生的技能水平与岗位适应能力,因此需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从 “知识、技能、岗位适配度、竞赛能力、证书获取” 五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贯穿各模块教学全过程,包括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如样板精度、任务完成效率)、课堂参与度(如小组协作表现、问题解决能力)、实训报告等,占比 60% ;结果性评价包括模块考核(如核心模块的 “男装夹克制版” 实操考核)、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技能竞赛成绩,占比40% ,确保评价覆盖 “岗课赛证” 各维度。
多元评价主体协同参与:打破传统 “教师单一评价” 模式,引入企业评价、竞赛裁判评价、学生互评等多元主体。例如,核心模块考核中,邀请企业制版师参与评分,重点评价学生样板与企业生产要求的契合度;竞赛专项训练中,由竞赛裁判对学生的实操表现进行点评,参照竞赛标准提出改进建议;学生互评则在小组任务完成后开展,通过对照 “岗赛证” 标准互相打分,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能力。
三、“岗课赛证” 融合的服装制版课程模块化教学实践成效
为验证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某技工院校服装专业在 2021 级、2022 级学生中开展实践,通过对比实践班级与传统教学班级的技能水平、岗位适应能力、竞赛成绩与证书获取率,总结实践成效。
(一)学生核心技能与岗位适应能力显著提升
实践数据显示,实践班级学生在服装制版核心技能考核中的优秀率(85 分以上)达到 62% ,较传统班级( (38%) )提升 24 个百分点;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实践班级学生岗位适应周期平均为 1.5 周,较传统班级(3 周)缩短 50% 企业满意度从传统班级的 75% 提升至 92% 。这表明模块化教学通过对接岗位需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与岗位适配度,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快速胜任制版师助理、样板检验等岗位工作。
(二)学生竞赛成绩与证书获取率大幅提高
在技能竞赛方面,实践班级学生在市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服装设计与工艺” 赛项中,获奖率从传统班级的 15% 提升至 40% ,其中 2 名学生进入省级竞赛并获得三等奖;在职业资格证书方面,实践班级学生《服装制版师(中级)》证书获取率达到 95% ,较传统班级 (70%) 提升 25 个百分点。这说明模块化教学中 “赛训结合” 与 “证课衔接” 的设计,有效助力学生应对竞赛与证书考核,提升了职业竞争力[6]。
(三)教师教学能力与课程建设水平同步提升
在模块化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参与企业调研、竞赛裁判培训、证书考评工作,深入了解 “岗赛证” 最新要求,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 名教师获得 “市级职业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称号,3 名教师参与编写《服装制版 “岗课赛证” 融合实训手册》,并开发出 “女装制版”“CAD 智能制版” 等 5 个校级精品微课,推动了课程资源的丰富与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岗课赛证” 融合的服装制版课程模块化教学,通过重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实现了课程与岗位、竞赛、证书的深度对接,有效解决了技工院校服装专业教学中 “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岗位” 的问题,为培养符合企业需求、具备竞赛竞争力与职业资格的服装制版人才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深化 “岗课赛证” 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例如探索 “企业订单式” 模块教学、引入行业权威证书标准,不断优化模块化教学体系,推动技工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参考文献
[1]陈莉芳.高职院校服装制版与制作工艺课程模块化的思考[J].明日风尚,2017(24):230.
[2]陈琛,赵明.SPOC 混合教学模式在服装制版课程中的建设与实践——以“立体与平面服装制版”系列课程为例[J].西部皮革,2024,46(07):68-70.
[3]毛晓凛.“四课合一、三位一体”的服装制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06):151-152.
[4]陈莉芳.提高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学生服装工艺能力的探究— —服装工艺课程改革思路[J].戏剧之家,2019(31):162.
[5]陈莉芳.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服装制版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戏剧之家,2019(27):194.
[6]曲雪.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服装制版课程教学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8(02):162.
作者简介: 王孟丹(1999.04),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濮阳,在职单位:,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服装制版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