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下的摄影基础教育研究
贺毅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2
摄影不只是图像呈现的方式,而是技术变革和文化传播交织的结晶,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图像识别等前沿技术持续融入视觉生产领域,摄影的创作逻辑与传播途径正发生重大转变,图像不只是记录,还成为构建信息与传递情感的关键载体,传统摄影基础教育已无法契合当代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教育内容、教学模式以及专业定位急需跟随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开辟融合创新、技术引领的人才培养新道路。
一、新质生产力与摄影基础教育的契合逻辑(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以科技创新为关键驱动、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生产力,其本质表现为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的深度协同推进,在教育范畴,这一全新生产方式使知识的生成模式、传播渠道和获取途径产生了根本性改变。教学摆脱了单一师生关系的束缚,而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达成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智能学习反馈以及资源自适应调配[1]。以图像识别和AI 算法来说,目前的AI 工具可基于摄影作品自动分析构图、色彩分布、曝光值等参数,甚至还能给出优化的提议,部分教学平台(像Adobe Sensei、Skylum Luminar AI)已引入该能力,这一趋势要求对教育内容和方法开展系统重构,又为摄影等应用型学科的教育改革开辟了现实途径。
(二)摄影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当前状态
摄影作为一门融合艺术表达与技术操作的综合学科,其基础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视觉呈现能力,又要涉及光学、色彩学、影像设备操控、后期制作等工程类内容,现阶段多数高校摄影基础课程仍以传统静态影像训练为核心,课程主要围绕构图、曝光控制、镜头语言等基础内容展开,遗漏了动态图像、影像叙事、多平台传播方面的教学,并且未引入当代技术。从设备状况来看,诸多院校只配备了入门级数码相机或老旧型号,开展高动态范围(HDR)、多帧堆栈拍摄、RAW 格式深度调色等教学实践存在困难,就教师队伍而言,教学人员多数是摄影或美术专业出身,缺少图像算法、数字媒体、数据可视化等新兴领域相关背景,造成课程内容更新迟缓,教学眼界狭窄,难以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两者融合的内在逻辑与必要性
伴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摄影工作从单一的影像记录迈向了系统性的图像搭建,其背后技术依托有AI 生成(如 Stable Diffusion)、 三维建模、 oduction)等,这些都需要摄影教育具备运用新技术的能力。AI 修图 普遍应用,摄影师除了要掌握光影控制,还得掌握算法逻辑和输 利制 ,会造成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轨,整合新质生产力的摄影教育 级、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战略任务,其最终目的是造就拥有影像创作能力、 以及批判性视觉素养的“新型视觉工作者”。
二、摄影基础教育的转型路径与实施策略
(一)课程内容结构的重构
课程改革核心为重塑摄影基础教学知识结构,需将传统“拍摄+后期”的线性流程转变到“认知—应用—生成”的多维体系,内容设置方面,内容设置时,可增添《AI 摄影基础》《算法美学》《交互式影像设计》等课程模块,涉及深度学习图像生成机制(像GAN)、AI 人像修复技术、动态图像合成及自动剪辑操作。学生要掌握像 Midjourney、Runway ML、Adobe Firefly 这类工具的操作流程与创作方式,并且领会 Prompt Engineering 对图像生成的意义与作用,在实践阶段,借助“项目制教学”模式,让学生针对具体议题开展完整的影像方案策划与制作工作,像城市更新主题影像、数据摄影项目、AI 艺术作品集这类都包含在内,增强他们内容策划与媒介转换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与工具的数字化转型
革新教学方式需凭借技术平台,采用混合式、沉浸式、智能化教学途径,充分融合线上资源与线下实践,拓展教学边界与交互维度。教学期间搭建VR/AR 影像实训平台,使学生于虚拟场景中开展布光、构图及模拟拍摄操作,达成设备使用的低成本、高频次、高还原度训练[2]。借助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系统可实时监测学生学习轨迹、行为数据与项目进展,通过AI 算法自动评定学生作品的构图结构、色彩分布、情绪表达等多维参数,达成反馈机制的即时化、个性化与自动化。与此同时,运用虚拟拍摄软件(如 Set.a.light 3D、ShotDeck 模拟系统)开展镜头语言与视听语言的精准训练,使学生即便不在实景环境中也能积累专业级的实训经验,提升其空间感知能力、视听逻辑构建力与综合影像表达水平,真正实现技术助力下的沉浸式教学创新。
(三)教师能力与教育生态的同步升级
摄影基础教育的教师要从单一创作角色转变为技术、艺术、传播综合型角色,要构建系统的教师发展机制,高校可以设置教师“新质能力提升项目”,搭建图像AI 训练营、数字影像跨界论坛等进修渠道,同时促进教师到企业挂职交流,像加入影像算法团队、参与内容平台视觉策划工作等,达成知识结构的逆向融合。营造多主体协同的教育环境,和影视制作公司、视觉科技企业、媒体平台共同搭建“影像教学实验中心”,教学时引入真实商业项目与行业规范,让学生在学习时体悟职业逻辑,在项目里提升技术能力。
(四)评价体系与人才标准的更新
评价体系改革需聚焦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潜力,创建以真实任务场景为基础的评估办法,考核不再单纯是对单一技能的检验,而要采用“作品+过程+反思”三位一体模式进行,在影像项目里,让学生提交策划方案、拍摄日志、后期工作流程文档以及最终作品,再加上创作理念阐述与自我评价[3]。邀约行业导师介入评审工作,围绕技术质量、创意亮点、传播效能等维度开展多视角反馈,设立学生成果输出的平台,把优秀作品推送至权威摄影展,形成“创作—评价—展示—传播”的完整循环,增强教育成果的社会曝光度和职业衔接度。
三、国内高校摄影教育改革案例
国内多所高校大力把新质生产力理念融入摄影基础教学,带动课程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一所综合性艺术高校为范例,该校2021 年开办了“视觉智能与影像设计实验班”,对以“影像生产—技术整合—跨媒介表达”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进行重构。课程设置方面,课程设置方面,除《摄影构图》《影像语言》等基础课程外,新增《人工智能在图像创作中的应用》《图像识别与AI 修图实践》等课程模块,学生凭借掌握 GAN 等图像生成模型以及Runway ML、Adobe Firefly 等工具开展主题创作,制作出涵盖Prompt 设计、参数配置及后期流程的完整作品文档。从教学条件来看,学校打造了“沉浸式影像实验室”,配置 Phase One IQ4、Blackmagic 6K 等高端设备并搭配虚拟摄影系统与调色平台,实现对影像创作的多维度训练,引入有 AI 与图形学背景的青年教师进入师资队伍,提高课程交叉融合水平,学校联合腾讯AI Lab、字节跳动等机构搭建实验平台,引入像虚拟主播开发与AIGC 内容策划这类实际项目,如虚拟主播开发、AIGC 内容策划,增强教学与产业的衔接。考核采用“方案+作品+展示+行业反馈”的多元评估方式,有部分学生作品进入专业展览平台展示或被企业进行转化应用,改革落地两年内,学生就业领域拓展到视觉算法、数字策展等新兴岗位,薪资水平与项目转化效率大幅提升。
总结: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态势,摄影基础教育要围绕技术融合与能力导向,带动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及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性升级,借助智能化工具与产业资源的协同配合,打造兼顾实践与创新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技术应用水平、视觉表达能力与综合创新素养,使教学成果更契合社会与行业需求,为影像教育增添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与战略保障。
参考文献
1]潘溯.摄影专业的美术基础教育实践与应用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3,(18):161-163.
[2]陈迪.现代网络技术背景下促进高职院校摄影教育的探讨[J].旅游与摄影,2022,(12):166-
[3]郑晓眉.跨学科视域下摄影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育,2024,(25):66-67.
作者简介:贺毅,男,1973 年生人,湖北省宜昌市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与摄影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