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作者

林锐

四川育才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摘要: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直接影响,尤其体现在地形扰动、水土流失、生物栖息地破坏等方面。如何在确保工程质量与通行功能的前提下,有效实施生态保护与推动绿色发展,成为山区交通建设中的核心议题。文章从山区高速建设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深入分析保护机制的缺陷与管理盲区,并结合工程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系统化的生态保护与资源优化策略,旨在实现交通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山区高速;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一)地形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山区地貌复杂,地势高差明显,高速公路施工常涉及大量的开挖、填方与爆破作业,直接破坏了原有的地形结构与生态格局。原生地貌的破坏打破了区域水文平衡,改变了地表径流路径与地下水补给结构,形成新的水土流失源区与滑坡隐患点。植被覆盖率骤降,原有的生态屏障功能被削弱,微气候条件出现剧烈波动,动植物栖息空间被压缩甚至丧失,导致生态系统内部循环能力下降。人工地形形态如高边坡、隧道洞口与弃土场等区域成为新的人类干扰中心,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与脆弱性。

(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威胁环境安全

山区地区雨量集中,地表覆盖松散,在高强度施工扰动下,土壤结构破坏显著,极易形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现象。雨水冲刷裸露地表后,泥沙流入河流、湖泊,引发水体浑浊、污染加重,严重影响下游水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弃渣处置不规范、边坡防护措施不到位、排水系统设计缺失等因素,是造成水土保持能力下降的关键原因。施工期土壤扰动频繁,加之施工车辆频繁出入,造成表层压实,植被难以自然恢复,恢复周期大幅延长。水土流失不仅危害生态安全,也增加了工程养护成本与潜在安全隐患,给后续运营管理带来持续压力。

(三)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遭受破碎干扰

山区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分布区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价值。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选线、开挖与占地过程,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形成直接侵占,原本连续的生态廊道被道路切割,形成孤立的生态斑块,阻碍物种迁移与基因流动,增加了生物种群的隔离与退化风险。大型动物难以穿越封闭路段,小型动物活动范围缩减,食物链稳定性被打破。建设中产生的噪音、扬尘与照明光源也构成生态干扰,使夜间活动频繁的物种行为模式发生变化,生活规律被打乱。部分植被覆盖区被硬质铺装替代,原有的植物群落失去再生基础,生态修复难度加大。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策略

(一)优化设计选线以降低生态干扰强度

山区高速公路的设计阶段是生态保护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合理选线可从源头上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应通过详实的环境敏感性分析,结合区域地形、水文、生物资源分布情况,优先避让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区与重要栖息地,确保工程选线的生态安全性。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宜利用自然地形走向,减少隧道进出口数量与边坡高度,减少大面积的土石方工程。高填深挖区段应限制布设,通过桥梁替代切割,保持地表连通性与生态连续性。设计中引入生态走廊、涵洞与动物通道等设施,恢复生态通行路径。还需注重交通噪音、水体污染与光照干扰等非物理影响因素的控制,优化选线不仅体现工程技术的科学性,也应体现生态规划的前瞻性与系统性。

(二)强化施工环节的生态保护执行力

生态保护的落实关键在于施工阶段的具体执行。施工企业应根据环保要求编制专项生态保护方案,并细化至每一施工单元的实施计划。开工前应完成植被清点、地表覆土剥离与生态隔离设置,减少施工初期的生态扰动。对边坡、高填区与弃土场等重点区域,应设立生态缓冲带,防止泥沙外溢与水体污染。施工过程中应加强降尘、排水与噪音控制,确保施工活动在规定区域内运行,杜绝非计划性扩展与扰动。对动植物迁移活跃区,施工时段应避开繁殖季与迁徙季,减少施工频率与强度。施工单位应配备专职环保监督员,定期检查生态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建立生态破坏责任追溯制度。生态监测数据应与施工进度同步更新,确保生态保护不因进度要求而让位,提升现场管理的环境敏感性与动态调控能力。

(三)实施分阶段、多层次的生态修复措施

生态修复是实现环境可持续性的必要路径,应贯穿于施工前中后的各个阶段,形成动态修复机制。在工程前期,应通过移栽、育苗与种源储备方式,为后续修复提供物种与技术支撑。施工期间通过临时覆盖、植物隔离与过渡带构建等方式,控制裸露面积与二次扰动。在工程竣工后,应根据地貌恢复方案,逐步进行地表整形、植被恢复与土壤改良工作。修复过程应因地制宜,优先使用乡土树种与原生植被,保持生态系统原有结构与稳定性。对于生态廊道,应设置连续绿带与水体连通装置,恢复物种栖息与迁徙功能。对坡面与隧道口区域,应辅以生态网格、喷播绿化与水工结构配合实施,形成多层次的绿化系统。生态监测应覆盖恢复全过程,通过遥感、样方调查与动态记录,评估修复效果与物种恢复情况,确保生态系统具备持续演化与自我修复能力。

(四)完善制度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协同机制

实现山区高速建设的生态可持续性,必须建立起涵盖立项、设计、施工与运维全过程的制度保障体系。项目审批阶段应强化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将生态影响等级纳入审批要素,严格设定环境准入门槛。建设期应实施动态环保监管制度,通过卫星遥感、无人监控与定点抽查等手段,对施工行为进行实时监控与数据记录,保障保护措施落地生效。运营阶段应建立道路与周边环境的协同运维机制,对生态通道、水体排放与绿化管护设定定期巡查与养护计划。推动地方政府、交通企业与社区组织建立合作机制,吸纳公众参与与监督,构建多方共治、生态共建的社会格局。

三、结束语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在带动区域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保护要求。只有在建设过程中全面评估生态风险、科学制定保护策略,并通过系统治理与分阶段修复机制加以落实,才能实现工程建设与自然保护的有机统一。生态保护应不止于口号,更应体现在设计理念、施工行为与制度管理之中,形成可执行、可持续、可监督的生态发展体系,为山区高速建设赋予更多绿色内涵与社会责任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山区高速公路生态保护设计研究[J].交通科技与工程,2023,43(02):115-119.

[2]王志军.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修复策略探析[J].中国公路,2023,43(04):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