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人的初中数学重难点可视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证分析
甄叶子
曲阳县羊平中学 河北省保定市 073100
引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人作为虚拟智能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数字人具备个性化交互、动态演示、实时反馈等特性,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教师资源不足、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其知识点抽象性强、逻辑严密,学生普遍存在理解困难、兴趣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函数、几何证明、概率统计等重难点内容,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实现直观化、动态化呈现。因此,探索基于数字人的可视化教学模式,对于突破教学瓶颈、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数字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数字人技术通过语音合成、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构建具有人类特征的虚拟智能体。在教育领域,数字人已广泛应用于个性化学习、智能辅导、情感交互等方面。例如,某在线学习平台通过数字人实现即时反馈,使75%的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及时修正错误;某校引入数字人互动软件后,90%的学生表示对数学兴趣显著提升。这些研究表明,数字人能够通过个性化交互和动态演示,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
2 可视化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可视化教学通过图形、动画、动态演示等手段,将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几何画板在“三角形全等判定”教学中,通过动态平移、旋转图形,使学生直观观察边角关系,理解“边边边”定理;在“二次函数图像”教学中,通过描点法动态生成抛物线,帮助学生掌握开口方向、顶点坐标等性质。研究表明,可视化工具可使图形类概念记忆留存率提高 35% ,函数性质理解正确率提升 22% 。
3 基于数字人的初中数学重难点可视化教学模式构建
3.1 模式框架设计
本模式以“情境导入—数字人演示—可视化探究—分层练习—动态评价”为流程,结合数字人交互性与可视化直观性。
情境导入:通过生活案例、数学史故事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概率初步”教学中,以“抽奖转盘”为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中奖概率与区域面积的关系。
数字人演示:利用数字人动态讲解核心概念,结合手势、表情增强感染力。例如,在“坐标系起源”教学中,数字人“笛卡尔”通过蜘蛛结网故事,演示数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
可视化探究:学生使用几何画板、动态软件等工具,自主探究数学规律。例如,在“函数图像变换”教学中,学生通过调整参数观察抛物线平移、伸缩变化。
分层练习: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推送个性化习题,数字人实时反馈解题思路。例如,对基础薄弱学生推送“一次函数应用题”,对学优生推送“二次函数最值问题”。
动态评价:通过课堂问答、错题分析、概念图谱等监测学习效果,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例如,学完“四边形”章节后,学生绘制“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关系图谱,暴露逻辑认知缺陷。
3.2 关键技术实现
数字人形象设计: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特点,设计数学家、卡通角色等多样化形象。例如,在“几何证明”教学中,采用“欧几里得”形象,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演示证明过程。
交互脚本编写:围绕核心知识点编写对话脚本,融入提问、提示、鼓励等交互环节。例如,在“方程解法”教学中,数字人提问:“如果设未知数为x,如何用含x 的式子表示其他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可视化工具集成:将几何画板、Desmos 动态软件等嵌入教学平台,实现数字人与可视化工具的联动。例如,在“三角函数”教学中,数字人讲解正弦函数性质,同时动态演示单位圆上点的运动轨迹。
4 实证分析
4.1 选取某初中八年级两个平行班(共96 人)为研究对象,实验班采用数字人可视化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实验周期为一学期,通过前测、后测、课堂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使用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4.2 研究结果
学习动机提升:实验班学生课堂参与度 (89.2%) )显著高于对照班 (67.5%) ),92%的学生表示“数字人讲解更有趣,愿意主动思考问题”。
重难点突破效果:在“函数图像”“几何证明”等难点内容测试中,实验班平均分(82.3 分)比对照班(71.6分)提高 15% ;在“概率统计”等易错点测试中,实验班错误率(12.4%)比对照班 (28.7%) )降低 57% 。
思维发展差异:通过概念图谱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能更准确梳理“四边形—圆”等知识体系,逻辑关联性得分(4.2 分)显著高于对照班(3.0 分)。
教师反馈:85%的教师认为“数字人减轻了重复讲解负担,可更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70%的教师表示“可视化工具使几何证明、函数图像等难点更易突破”。
5 有效措施
5.1 教师培训体系构建
教师作为模式落地核心,需搭建 “技术 + 教学” 双维度分层培训体系。基础层通过 “线上微课 + 线下工作坊”,聚焦数字人平台操作,覆盖学情诊断数据解读、可视化资源调试等实操技能;进阶层结合函数图像、几何证明等案例,培训重难点与可视化方式的适配方法;拔高层教授基于诊断数据制定差异化策略,如为空间观念薄弱学生设计专属任务。培训后以 “教学设计评比 + 课堂实操考核” 验收,建立校本档案追踪能力提升。
5.2 可视化教学资源库优化
资源库建设遵循 “全章节覆盖、分类型适配、可迭代更新” 原则。横向按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三大模块,分别开发动态函数演示、3D 几何模型、数据交互图表等资源;纵向按难度梯度设计,如函数模块从常量到二次函数逐步递进。库内嵌入便捷编辑功能,支持教师调整参数、补充案例。结合实证教学痛点建立更新机制,定期新增针对性资源,形成 “教学 - 实证 - 迭代” 闭环
5.3 研究维度深化方向
未来可引入脑电(EEG)、眼动追踪等生理测量技术,探究教学模式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深层影响。研究设计可设置多组对照:在数字人可视化呈现不同重难点时(如概念类 vs 推理类),通过脑电设备监测学生前额叶皮层激活程度,分析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视化内容时的认知负荷变化;在交互探究环节,利用眼动追踪记录学生注视点分布,判断动态演示、操作互动等不同形式对注意力分配的影响。
6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数字人教学模式,通过 “诊断 - 可视化 - 交互 - 评价” 闭环有效突破了初中数学重难点。实证表明,该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知识掌握度、思维能力与课堂参与度,为数学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行方案。未来需进一步降低技术门槛,深化人机协同教学机制。
参考文献:
[1]王艳. 思维可视化视角下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 ——以浙教版七年级"5.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为例[J].中学数学:初中版.2022(4):4.
[2]徐朝晖. 基于"思维可视化"理念的初中数学教学探析--以"简单的图案设计"教学为例[J]. 教师博览:下旬刊.2022(7):52-53.
[3]瞿燕.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2018(46):112-113.
[4]钟凤齐.思维可视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20(2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