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建设与维修中新型材料与技术的应用研究
杨永超
湟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湟源县市政设施运行服务中心 青海 西宁市 810000
1、市政道路建设与维修中新型材料与技术应用的现状及问题
1.1 新型材料推广应用不足
新型材料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有限,仍以传统材料为主导。部分新型材料因认知度低、供应商少,难以进入工程采购体系,如高性能改性沥青、温拌沥青等虽性能优异,但实际应用比例较低。材料性能与工程需求的适配性研究不足,如再生骨料在不同路面结构层中的最佳掺量未明确,导致其在强度要求高的基层中应用受限。新型材料的质量稳定性缺乏保障,生产工艺不成熟或质量管控不严,可能导致材料性能波动,影响工程质量,进而降低施工单位的使用意愿。
1.2 新技术集成应用程度低
新技术在市政道路建设与维修中的应用多呈零散化,缺乏系统性集成。智能化施工技术如沥青路面摊铺机自动找平、路基压实度实时监测等,未与工程全流程结合,仅在局部环节应用,难以发挥整体效能。预防性养护技术推广滞后,仍以 “坏了再修” 的被动维修为主,微表处、稀浆封层等预防性技术的应用时机与工艺参数选择不当,未能充分发挥其延长路面寿命的作用。数字化监测技术与维修决策脱节,虽布设了路面状况监测设备,但数据未有效转化为维修方案依据,导致技术应用流于形式。
1.3 应用标准与配套体系不完善
新型材料与技术的应用缺乏统一标准规范,性能指标、施工工艺、验收标准等不明确,导致工程应用中存在随意性。如新型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方法、搭接长度等缺乏统一规定,影响其加固、防渗功能的发挥。配套技术与设备支撑不足,新型材料往往需要专用施工设备,如改性沥青需要特殊的储存和搅拌设备,若设备普及率低或操作不规范,会制约材料性能的发挥。技术培训与人才储备滞后,施工人员对新型材料的特性、新技术的操作流程掌握不足,易因施工不当导致质量问题,如温拌沥青的拌和温度控制不当会影响其压实度。
2、影响新型材料与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
2.1 材料性能与工程特性
新型材料的核心性能直接决定其应用价值,如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等指标需与道路所处的气候条件、交通荷载相匹配,在多雨地区需重点关注材料的抗水损害能力。材料的施工适应性同样重要,如温拌沥青的施工温度范围、碾压特性需与现有施工设备和工艺兼容,否则会增加施工难度。工程特性如道路等级、结构类型、所处路段的交通量等,影响新型材料与技术的选择,如主干道需采用更高强度的基层材料,而支路则可优先考虑经济型再生材料。
2.2 成本投入与经济可行性
成本因素是制约新型材料与技术应用的重要门槛,初期投入过高会降低项目的采用意愿,如高性能改性沥青的价格高于普通沥青,若缺乏成本分摊机制,难以在预算有限的项目中推广。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不足,仅关注初期采购成本,忽视新型材料与技术在减少维修次数、延长使用寿命方面的长期经济效益,导致决策偏向短期成本最低化。成本控制技术不成熟,新型材料的生产规模小导致单位成本高,新技术的设备购置与人员培训费用增加了初期投入,而规模化应用的成本优化路径尚未形成。
2.3 技术支撑与政策环境
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的衔接不足,实验室阶段的材料性能与实际工程环境存在差异,如实验室得出的再生骨料强度数据未考虑现场压实条件的影响,导致应用效果打折扣。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完善程度影响应用规范性,若缺乏针对新型材料的设计指南、施工规程,会使工程应用缺乏依据,增加质量风险。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协同性不够,政府层面的推广政策若未结合市场需求,如强制要求使用某类新型材料但未解决其供应问题,会导致政策落地困难。此外,行业交流与技术推广平台缺乏,新型材料与技术的应用案例、经验教训难以共享,阻碍了行业整体应用水平的提升。
3、推动新型材料与技术在市政道路建设与维修中应用的策略
3.1 加强新型材料的研发与推广
加大新型材料的研发投入,针对不同气候区、交通条件开发专用材料,如在寒冷地区研发高抗冻性沥青混合料,在重载路段开发高模量基层材料。建立新型材料性能数据库与应用指南,明确不同材料的适用场景、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指标,如规范再生骨料在路面基层、底基层中的掺量范围与压实标准。推动新型材料的规模化生产与供应链建设,通过政策扶持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同时加强质量监管,确保材料性能稳定性。开展新型材料的经济性分析,对比全生命周期成本与传统材料的差异,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并通过财政补贴、优先采购等政策激励应用。
3.2 促进新技术的集成与应用
构建 “设计 - 施工 - 养护 - 监测” 全流程技术集成体系,将智能化施工技术与数字化监测技术结合,如利用 BIM 技术模拟施工过程,结合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路面温度、压实度等数据,实现施工质量动态管控。推广预防性养护技术的精准应用,建立路面性能评价体系,根据路面状况指数(PCI)、行驶质量指数(RQI)等指标,确定微表处、薄层罩面等技术的最佳应用时机与工艺参数,提升养护效率。加强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的融合创新,如在传统沥青路面维修中引入红外加热再生技术,实现旧料就地再生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培育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典型项目展示新型技术的应用效果,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3.3 完善标准体系与支撑保障
制定新型材料与技术的应用标准规范,涵盖材料性能指标、施工操作规程、质量验收标准等,如明确新型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要求、验收频率。加强配套技术与设备研发,针对新型材料特性开发专用施工设备,如温拌沥青专用拌和机、再生料筛分设备,并推动设备升级与普及。强化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通过专题讲座、现场实操等方式,提升施工人员对新型材料与技术的掌握能力,确保施工质量。建立长期性能跟踪评价机制,对应用新型材料与技术的道路进行持续监测,积累性能数据,为技术优化与标准修订提供依据。此外,构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推广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激励、技术合作等方式,形成推动新型材料与技术应用的合力。
结束语
新型材料与技术在市政道路建设与维修中的应用,是提升道路质量、延长使用寿命、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存在的推广不足、集成度低、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其应用效能的发挥。通过加强研发推广、促进技术集成、完善标准保障等策略,能够有效推动新型材料与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体系的日益成熟,市政道路建设与维修将朝着更高效、更耐久、更环保的方向发展,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建龙. 市政道路工程的材料管理和质量控制[J]. 汽车周刊, 2025,(05): 172-173.
[2]张以斌. 新型材料在市政道路维修中的应用研究[J]. 汽车周刊, 2025,(03): 204-205.
[3]杨国梁. 市政道路施工中新材料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 汽车周刊,2025, (03): 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