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创造导向的国企预算与成本协同管理研究
孙晓阳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保定 072700
引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1]” 文件指出国企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提升价值创造能力,这要求预算管理与成本管理从传统的规模导向、成本控制转向价值导向的协同联动。基于此,本文探讨预算与成本协同的内在逻辑,分析当前管理现状,提出针对性协同策略,为国企通过优化管理提升价值创造效率提供实践参考。
一、价值创造导向下国企预算成本协同的内在逻辑
价值创造作为国企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推动传统预算管理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不再以收入增长、资产规模扩大为主要目标,而是更关注资源配置效益;同时也推动成本管理从成本控制升级为成本价值转化,不再以降低绝对成本为主要任务,而是更注重成本投入与价值产出的匹配。预算管理与成本管理在价值创造目标下存在内在一致性,预算管理通过资源配置引导价值创造方向,成本管理通过成本转化提升价值创造效率,二者均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这种内在一致性不仅为预算与成本协同管理奠定逻辑基础,构成价值创造导向下国企预算成本协同的完整内在逻辑链条。
二、基于价值创造导向的国企预算与成本协同管理现状
(一)预算编制与成本管控的目标偏离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治理的核心工具,其效能发挥直接影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落地成效[2]。而预算编制与成本管控的目标协同,是国企将资源精准投向长期价值创造领域的关键前提。然而部分国企预算编制以完成上级收入、利润等考核指标为核心,资源倾向于能快速冲指标的营销、生产规模扩张等环节;成本管控则聚焦降低绝对成本,对利于长期发展的必要开支也可能压缩。二者目标差异导致资源分配冲突,使得企业在短期指标与长期可持续价值创造间难以平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价值创造效率。
(二)预算执行与成本反馈的机制脱节问题
预算执行与成本反馈的动态联动,直接影响国企应对内外部变化、保障价值创造连续性的能力。但部分国企预算执行中,预算调整与成本变动较难实现同步:预算追加时,对成本增量评估不足,易出现成本管控滞后;成本异常变动时,信息难以及时反馈至预算优化环节,导致预算无法灵活适配成本变化。这种机制脱节让预算执行与成本管控各自为战,无法通过协同调整资源配置应对市场波动或内部经营变化,削弱了企业在动态环境中稳定创造价值的灵活性。
(三)绩效评价与价值创造的导向契合
绩效评价体系对预算与成本协同管理的导向,决定了国企部门是否会围绕整体价值创造开展工作。现有部分国企绩效评价以预算完成率、成本降低额等单一指标为核心,未纳入资源共享率、成本降低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度等协同指标。这使得部门更关注自身短期考核目标,为争夺预算与其他部门竞争,甚至转嫁成本以降低自身成本额,严重阻碍预算与成本协同。
三、基于价值创造导向的国企预算与成本协同管理策
(一)校准预算编制目标,锚定成本协同方向
财务预算管理在推动国有企业精细化管理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3]。预算编制是国企资源分配起点,其目标需紧扣价值创造,才能实现预算与成本的协同。因此,国企需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将成本管理的价值转化要求融入预算编制全流程。
首先,国企可引入作业成本法梳理业务流程,精准识别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通过拆解生产、研发、销售等环节的作业活动,分析每个作业的成本消耗与价值产出,区分出产品核心功能研发、关键生产环节等增值作业,预算编制时剔除非增值作业成本,让资源向增值作业倾斜。其次,国企需将成本管理的价值转化目标纳入预算编制指标体系,除收入、利润等传统指标外,增加成本增值率、非增值成本占比等指标,引导部门关注成本价值回报。最后,国企构建预算与成本目标的联动审批流程,审批时增加成本管理目标审核维度,要求部门说明预算成本如何支持价值创造及非增值成本控制措施,同时建立动态协同调整机制,定期分析预算与成本目标完成情况,及时将资源从低价值环节转移至高价值环节。
(二)构建动态反馈机制,强化预算成本协同执行
动态市场环境下,国企需通过动态反馈机制实现预算执行与成本管控的实时联动,保障价值创造连续性。对此,国企需以预算与成本的实时联动为核心,建立协同流程,提升协同效率。
第一,国企可开展定期预算成本协同会议,每月组织财务、业务、成本管控部门参会,梳理预算执行中的超支或节约项目,如生产部门原材料预算超支、销售部门广告预算节约,排查成本变动中的异常因素,如原材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上升,共同分析缘由后同步制定调整策略,预算部门根据原材料价格上涨调整后续预算。第二,国企需构建动态调整流程,当成本出现异常变动时,成本管控部门立即向预算部门反馈异常信息,如某类原材料价格较预算上涨 15% 及对成本目标的影响,预算部门评估后若影响较大则启动调整流程,调整对应预算指标并协同业务部门调整运营策略。
(三)优化绩效评价体系,引导价值创造协同行为
绩效评价体系是国企部门行为的指挥棒,需纳入预算成本协同效果,才能推动部门聚焦整体价值创造。因此,国企需围绕引导协同行为,优化绩效评价体系,推动部门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创值。
一方面,国企需设置反映协同效果的具体指标,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增加协同价值贡献度、资源共享率等指标,明确计算方式与权重。协同价值贡献度为研发与生产部门联合优化产品设计等协同行为带来的价值增量占企业总价值增量的比例;资源共享率为部门间共享办公设备、人力资源等资源的成本占企业总资源成本的比例,且这些指标权重不低于绩效评价总分的 20‰ 。另一方面,国企应将部门协同配合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增加“ 协同配合度” 指标,评估部门在预算编制、执行与成本管控中的配合情况,如是否及时提供数据、是否支持协同需求、是否参与协同会议,采用部门互评与上级评价各占 50% 的方式确保公平。同时,国企建立协同激励机制,强化部门与员工的协同意识,推动预算与成本协同管理落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价值创造导向融入国企预算与成本协同管理,能有效帮助国企平衡短期考核指标与长期可持续价值创造,契合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要求,也为解决预算与成本管理脱节问题提供了实践支撑。本文提出的策略,给国企推进协同管理提供了具体路径。和传统侧重单一环节的管理研究比,本文更关注预算与成本的联动,强调通过协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价值创造效率。本研究还有不足,比如没充分考虑不同行业国企的协同管理适配性,未来可针对行业差异设计差异化方案,进一步完善价值创造导向下协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2024-07-21)[2025-09-22]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
[2]李霞.新形势下地方国企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5,(12):70-72.
[3]李慧燕.财务预算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与应用研究[J].投资与创业,2025,36(12):64-66.
孙晓阳,男,199105,汉,河北省保定市人,本科学历,中级会计师,主要从事预算管理及项目成本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