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对小儿肌性斜颈早期干预中家庭康复的影响观察

作者

唐慧玲

青海省妇幼保健院 8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家庭康复用于小儿肌性斜颈早期干预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随机均分2024年1月-12月本院接诊肌性斜颈患儿(n=62)。试验组采取家庭康复疗法,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比疗效。结果:关于总有效率:试验组96.77%,对照组77.42%,P<0.05。结论:肌性斜颈患儿早期干预用家庭康复疗法,患儿的疗效提升更加显著。

【关键词】家庭康复;小儿肌性斜颈;影响;早期干预

目前,小儿肌性斜颈在我国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且以先天性的肌性斜颈为主,患儿发病后会出现头部和颈部不对称及下颌向着健侧等情况[1]。常规治疗虽能抑制小儿肌性斜颈的进展,但总体疗效欠佳。本文旨在剖析家庭康复用于小儿肌性斜颈早期干预中所起到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纳入的病例都是确诊的肌性斜颈患儿,共62人,截取时间范围2024年1月-12月。研究获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入选患儿采取随机数表法均分2组。试验组女孩14人,男孩18人,年纪上限6个月,下限1个月,平均(3.05±0.51)个月。对照组女孩15人,男孩17人,年纪上限7个月,下限1个月,平均(3.17±0.57)个月。各组基线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详细如下:(1)让患儿保持仰卧位,同时将患儿的头部偏向患侧,使其胸锁乳突肌能够保持放松状态,将玉米粉当作是介质,用食指和拇指捏住患儿的胸锁乳突肌,从上到下进行捻揉,此后,再捻揉患儿的包块部位,6min/次,最后再对患儿的面部肌肉进行按揉,需重点按揉迎香穴、四白穴、颊车穴与地仓穴等穴位。(2)让患儿保持仰卧位,并对患儿的双肩进行妥善的固定。弹拨患儿的胸锁肌起止点,需反复弹拨7-8次。固定好患儿的头部,然后再弹拨患儿的挛缩包块处,需反复弹拨多次。

试验组增加使用家庭康复疗法:于患儿健侧增垫一个软枕,然后再将患儿的面部逐渐转向患侧。充分利用玩偶或玩具等物品,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让患儿的头部能够逐渐转向健侧。家属在怀抱患儿之时,需使之身体倾斜于患侧,并通过翻正反射将患儿的头部抬起,让患儿颈部逐渐转向健侧。让家属抱住患儿的头部,然后再指导其被动旋转、后伸及前屈颈部,每日2次。

2组的疗程都是2个月。

1.3 评价指标[2]

评估各组疗效,标准如下:(1)无效,超声检查表明胸锁乳突肌硬结与包块均无变化,颈部活动度未改善。(2)好转,超声检查表明胸锁乳突肌硬结与包块显著缩小,颈部活动度显著改善。(3)显效,超声检查表明胸锁乳突肌硬结与包块消失,颈部活动度复常。结果以[(好转+显效)/n*100%]为准。

1.4 统计学分析

处理本文列举数据时都选择SPSS24.0。至于x²与t这两个指标,前者检验计数资料,后者检验计量资料,而这两种资料的表现形式则是(%)、(x ̅±s)。差异符合统计学设定的标准,判定P<0.05。

2 结果

对比表1内的总有效率:试验组96.77%,对照组77.42%,P<0.05。

3 讨论

胚胎发育期间,若胸锁乳突肌出现纤维变性的情况,将会导致小儿肌性斜颈这种疾病[3]。目前,医生可采取常规疗法来对肌性斜颈患儿进行干预,尽管,此法能缓解患儿的相关症状,但整体疗效却并不显著。家庭康复疗法乃比较新型的一种干预方式,需要患儿家属的积极参与,由家属对患儿进行系统性与持续性的干预,以提升患儿康复效果,改善患儿预后。在家庭康复干预之前,需要对家属进行培训,让家属能掌握相关的康复措施,让家属能更好的照顾患儿,从而有助于提升患儿疗效[4]。家庭康复疗法不仅利于患儿症状的缓解,还能促进患儿颈部活动度的改善。本研究,对比评估获取的疗效:试验组更高(P<0.05)。

综上,小儿肌性斜颈早期干预用家庭康复疗法,患儿的疗效更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流民,陈华,巫文斌,等. 延续护理配合超声波治疗在小儿肌性斜颈中的应用[J]. 黑龙江中医药,2023,52(2):289-291.

[2] 古雨达,黄宇霞. 揉捏牵转法结合家庭康复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医外治杂志,2023,29(3):41-42.

[3] 王婧婧,李尕梅,顾琦,等. 中医综合疗法结合中医家庭式康复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23,13(19):124-126.

[4] 戎秋雁,夏冬梅,李艳霞. 对小儿肌性斜颈早期干预中家庭康复的影响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22,19(6):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