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效率提升的路径研究
陶亚辉
庆安县环境卫生服务中心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事业单位现代化治理需求。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普遍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数字化程度不高、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管理效率提升。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系统性变革提升档案管理效能,成为事业单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索科学有效的效率提升路径,为事业单位优化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需求
随着信息化进程加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面临迫切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存在存储空间占用大、检索效率低下、共享渠道不畅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治理效能提升要求。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已成为政策导向,要求建立覆盖文件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体系。数字化转型需解决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真实性保障问题,构建符合国家密码标准的身份认证系统。业务流程再造需求突出,需将归档节点嵌入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前端控制。同时,数字档案室建设要求配备智能感知设备实现温湿度自动调控,应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提升历史档案数字化质量。人员能力升级是转型核心,需培养既懂档案业务又掌握大数据分析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最终通过建立统一元数据标准、完善电子归档接口规范、部署智能检索平台等措施,实现档案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知识服务转型。
2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大多数的事业单位觉得档案管理是一项幕后的工作,产生不了直接的效益,也看不到功劳,尤其是一些基层机关工作单位,根本就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只有一个简单的档案室和档案柜,谁需要什么资料谁就自己去找,这是其一;其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普遍滞后,许多单位仍以手工登记和纸质存储为主,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应用不足,缺乏标准化数据录入流程。档案分类混乱现象频发,部分单位存在多年未整理的积压档案,导致查询时效率低下。安全防护措施薄弱,防火防潮设施不完善,重要档案存在损毁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兼职档案员流动频繁,业务培训机制缺失,直接影响档案资源的完整性和利用率。
3 效率提升路径
3.1 夯实制度基础构建标准化体系
档案管理效率提升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应当立足事业单位实际工作情况,制定覆盖档案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规范。重点包括四个维度:文件收集方面要明确归档范围、时间和质量要求;整理保管方面需规范分类方案、档号编制和保管期限;利用开发方面要制定查阅审批、复制登记等流程;安全管理方面须建立库房管理、信息系统防护等制度。制度设计要注重实操性,配套编制操作手册和工作流程图。同时建立制度执行监督机制,通过定期检查、专项督导确保制度落地见效。建立档案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档案管理纳入单位年度绩效考核。通过制度标准化建设,为档案工作提供规范化指引,从源头上提升管理效率。特别要关注电子文件管理制度建设,针对单套制归档、电子签名等新要求制定专项规范。
3.2 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
数字化是提升档案管理效能的必由之路,要建设智能档案管理系统,系统应具备文件收集、智能分类、全文检索、权限管理等核心功能,支持移动端应用。大力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制定分步骤实施方案,优先数字化利用频繁的重要档案。数字化过程要严把质量关,建立数字化成果验收标准。重点推进电子文件单套制管理,实现电子文件从生成到归档的全流程线上管控。开发智能化检索工具,支持关键词检索、高级检索、关联检索等多种查询方式。加强数字档案安全保障,建设同城异地备份系统,采用区块链等技术确保电子档案真实可信。推动档案管理系统与OA、ERP等业务系统对接,实现数据互通共享。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档案管理工作质的飞跃,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3.3 打造专业化复合型人才梯队
人才是档案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根据单位档案规模配备充足的专业人员,建立合理的岗位配置和职责分工。优化人才引进机制,重点招聘具有档案学、信息管理等复合背景的专业人才。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要兼顾档案基础业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特别要加强数字化管理能力培养。建立业务交流机制,通过研讨会、现场观摩等形式促进经验分享。完善职业发展通道,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健全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培养档案人员的创新意识和服务理念,鼓励开展档案编研和开发利用工作。探索建立区域性档案人才联盟,实现人才资源共享。通过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档案管理效能提升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3.4 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利用效能
服务创新是档案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要建设智慧档案服务平台,提供在线预约、远程查档、智能咨询等便捷服务。开展档案信息资源深度开发,编纂组织沿革、大事记等参考资料,制作专题数据库。创新档案文化传播方式,通过举办展览、拍摄纪录片等形式展现档案文化价值。建立用户需求反馈机制,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跨部门档案资源互通共用。探索知识服务新模式,主动为领导决策和业务发展提供档案支持。加强档案利用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利用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服务模式创新,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充分发挥档案资源价值。
3.5 健全全流程质量管控机制
质量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要构建覆盖档案管理全流程的质量标准体系,明确各环节质量要求。重点把控三个关键节点:收集环节确保归档材料完整准确;整理环节保证分类科学、编目规范;保管环节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建立数字化加工质量控制体系,制定图像质量、数据著录等具体标准。实施电子档案定期检测制度,确保长期可读可用。完善利用服务质量评估机制,从响应速度、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推行档案工作标准化认证,引入 PDCA 循环等质量管理方法。建立质量责任追溯机制,实行质量问题倒查制度。通过严格的质量管控,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规范高效运行,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效能。
结束语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效率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度、技术、人才等多要素协同推进。本文提出的五大路径既立足当前实际需求,又着眼长远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未来随着新技术应用和管理理念创新,档案管理效率提升还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持续探索更优化的管理模式,为事业单位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宝珍.浅析基层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的隐私保护措施[J].四川劳动保障,2024,(12):18-19.
[2]韩丽.“ 互联网 +′′ 背景下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J].黑龙江档案,2024,(06):73-75.
[3] 尹君.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模式构建研究[J]. 兰台内外,2023,(02):19-21.
[4]魏贵华.关于标准化助力机关事业单位基建档案管理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23,(01):138-140+150.
[5]颜江江.大数据下的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探讨[J].办公自动化,2023,28(0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