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马琴琴

库车市委党校(行政学校) 842000

引言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优化需立足积极老龄化理念,突破传统照料模式局限,为老年人赋能而非单纯服务供给,这一转型对提升晚年生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服务体系应涵盖健康管理、社会参与及尊严保障等多重维度,通过环境适老化改造与参与渠道拓宽,帮助老年人维持身心机能并融入社区生活网络,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范式转换。

1 积极老龄化理论内涵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关联

积极老龄化理论突破传统养老观念束缚,将老年人视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赡养对象,这一理念重构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指明了方向,强调在健康保障基础上激活老年群体的社会价值创造能力。理论核心包含健康促进、社会参与及保障支持三维度,要求社区服务体系突破单一生活照料功能局限,向促进老年人身心机能维护、社会关系维系与尊严感提升的多维支持系统转型,实现从生存保障到发展赋能的理念跃迁。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作为积极老龄化实践载体,通过资源整合与服务创新为理论落地提供现实路径,二者在目标导向与功能实现层面形成深度契合。服务体系的适老化环境营造、参与机会供给及保障机制构建,直接回应积极老龄化强调的老年人自主性维持与社会融入需求,将理论倡导的健康老龄化、生产性老龄化及尊严老龄化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社区服务场景,推动养老服务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提升生命质量跃升。

2 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2.1 社区养老服务供需结构性失衡

社区养老服务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现有服务供给与老年人多元化需求之间存在显著错位现象,制约了服务体系效能的充分发挥。传统服务项目过度集中于生活照料与简单医疗护理,忽视了老年人精神慰藉、社会参与及自我价值实现等发展性需求,导致服务内容单一化与低效化。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依赖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体与社会组织参与度不足,难以形成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供给网络,无法适应不同收入水平与健康状态老年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匹配,部分区域资源过度集中而其他区域覆盖不足,空间资源配置失衡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2.2 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不足

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不足成为制约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短板,专业人才匮乏与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直接影响服务效能。现有服务人员大多缺乏系统的老年医学、心理学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难以应对老年人复杂多样的健康管理与心理支持需求,服务过程存在标准化程度低与操作规范性不足问题。服务内容设计缺乏循证依据,健康干预、康复护理等活动多依赖经验判断而非科学评估,导致服务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专业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薪酬待遇与社会认同度偏低造成人才流失严重,队伍建设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制约了社区养老服务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3 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网络薄弱

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网络薄弱导致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匮乏,难以实现积极老龄化倡导的价值再创造目标,削弱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功能完整性。家庭结构小型化与代际分离趋势加剧,传统家庭照料功能逐渐弱化,而社区互助网络尚未形成有效补充,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面临重构困境。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志愿者队伍规模小且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提供持续稳定的情感陪伴与生活协助。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民政、卫生、文化等部门资源分散且缺乏统筹协调,导致健康促进、文化娱乐及权益保障等服务碎片化,无法形成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合力,制约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向包容性、参与性方向发展。

3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策略

3.1 构建分层分类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优化需突破同质化服务模式,建立分层分类的服务框架以满足老年群体差异化需求,实现资源精准配置与效能提升。依据老年人健康状态、经济条件及社会参与能力进行多维评估,将服务对象划分为活力型、介助型及失能型等不同层级,为各类群体定制个性化服务包。针对活力型老年人重点开发文化教育、志愿服务及技能传承类项目,促进其社会价值再创造;为介助型群体设计健康管理、生活支持与心理慰藉整合服务;对失能老年人则强化医疗护理、康复训练与居家照护支持,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条。

3.2 推进医养康护服务深度融合创新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应着力推进医养康护服务深度融合,构建预防、治疗、康复与长期照护一体化的健康支持系统,提升老年人身心机能维护水平。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院及康复机构资源,建立跨专业协作团队开展联合诊疗与康复指导,打破医疗与养老服务体系分割壁垒。开发社区健康管理中心,提供常态化体检、慢性病管理及用药指导服务,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健康数据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创新中医养生、运动康复及营养干预等特色服务项目,将功能训练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延缓老年人机能衰退进程,为其社会参与奠定健康基础。

3.3 拓展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多维路径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优化需着力拓展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多维路径,构建代际融合与社会价值再创造支持系统,激发老年群体内生发展动力。打造社区老年大学与技能传承平台,开设传统文化、手工艺术及数字素养课程,帮助老年人更新知识结构并发挥经验优势。建立银发志愿服务队参与社区治理、儿童托管及环保宣传等活动,促进代际互动与社会资本积累。搭建老年就业信息对接平台,开发适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灵活就业岗位,如社区咨询顾问、非遗传承指导等,维持其经济独立与社会连接。

3.4 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保障机制建设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应强化保障机制建设,构建制度完善、权责清晰的支持网络,为老年人权益维护与服务质量提升提供坚实后盾。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建立服务分级定价与质量评估标准,确保经济困难老年人获得基本服务保障。完善家庭照料者支持政策,提供喘息服务、技能培训及经济补贴,减轻家庭照护负担并提升专业化水平。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框架,整合民政、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资源,形成服务标准统一、过程透明可追溯的监管体系。通过法律保障、政策激励与质量管控多维联动,构建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区养老服务长效发展机制。

结束语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优化,通过资源整合与服务创新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搭建了多元平台,健康支持与潜能激活并重的策略有效延缓机能衰退。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代际协同机制与科技赋能路径,构建更具韧性与温度的社区养老生态,推动老龄化社会向共享共治方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婧.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山西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路径研究[J].西部学刊,2023,(14):69-72.

[2] 宋萍.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智慧养老服务体系设计研究[J]. 设计,2023,36(13):132-135.

[3]车静.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社区老年人文化养老服务供给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23.

[4]武荣.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内蒙古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研究[J].北方经济,2023,(05):62-65.

[5]王菲菲.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贵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贵州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