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 技术在EPC 总承包模式下的造价协同管理分析
朱洁
成都建工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610036
引言
造价管理作为EPC 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其目标是在满足功能与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将项目总投资控制在预算范围内。EPC 模式的内在优势在于通过设计优化从根本上控制成本,但传统的造价管理方法在实践中仍面临严峻挑战。设计、采购、施工等阶段的信息传递主要依赖二维图纸和纸质文档,容易形成“ 信息孤岛” 。造价人员通常在设计定型后才进行工程量统计和计价,导致前期成本估算精度不足,过程中因设计变更、施工冲突等问题引发的成本变动难以及时反馈与控制,呈现“ 事后算账” 的被动局面。这种数据割裂与协同失效严重制约了EPC 模式集成化管理优势的发挥。
一、 EPC 总承包模式下的造价协同管理需求与挑战
1. 信息共享与沟通需求
在 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工程总承包模式下,项目全生命周期涉及设计单位、采购部门、施工承包商、监理机构等多个参与主体,这些不同阶段的参与方数量众多且专业分工各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从前期设计方案的确定,到中期设备材料的采购,再到后期现场施工的开展,各个环节都需要各参与方之间保持密切配合,及时、准确、完整地共享各类项目信息。然而,传统的纸质文件传递、电子邮件沟通等分散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存在明显弊端,不仅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数据丢失、版本混乱、理解偏差等问题,最终导致信息失真和决策延误。因此,为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必须建立统一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和规范化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各方之间的实时数据交互和协同工作,这是实现EPC 项目全过程造价协同管理的基础性需求。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各参与方分别使用不同的专业软件系统(如设计单位使用CAD、BIM 等设计软件,施工单位使用进度管理软件,造价咨询单位使用算量计价软件),且数据存储格式和标准各不相同,导致系统间数据难以兼容互通,形成了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这大大增加了信息共享的技术难度和实施成本。
造价数据动态管理需求
EPC 项目周期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市场价格波动、设计变更、工程进度调整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造价数据的动态变化。传统的造价管理方法难以对这些动态变化进行及时、准确的跟踪和分析,无法为项目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需要建立动态的造价数据管理体系,实时监控造价数据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成本控制策略。但现有的造价管理系统往往缺乏对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分析功能,不能满足项目动态管理的需求。
跨部门协同工作挑战
EPC 项目涉及设计、采购、施工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造价管理过程中,需要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成本控制目标。然而,由于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利益诉求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部门壁垒和利益冲突,导致协同工作效率低下。例如,设计部门可能更注重设计方案的技术先进性,而忽视了成本因素;采购部门可能为了降低采购成本而选择质量较低的材料,影响工程质量。如何打破部门壁垒,建立有效的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是EPC 总承包模式下造价协同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 BIM 技术赋能造价协同管理的核心机理
1. 信息集成与共享机制
BIM 技术能够将EPC 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各类信息进行集成,包括设计图纸、材料清单、施工进度计划、造价数据等。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模型平台,各参与方可以在该平台上实时获取和共享所需的信息。例如,设计团队完成设计变更后,相关信息会立即更新到BIM 模型中,采购部门可以根据新的设计信息及时调整采购计划,造价管理团队也能迅速计算出变更对造价的影响。这种信息集成与共享机制打破了传统模式下信息孤岛的局面,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为造价协同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2. 可视化模拟与分析功能
BIM 模型具有强大的可视化功能,能够将项目的三维空间结构和各系统的组成直观地展示出来。在造价协同管理中,通过可视化模拟可以帮助各参与方更好地理解项目的设计意图和施工过程。例如,在施工阶段,利用BIM 模型进行施工进度模拟,能够直观地展示不同施工阶段的资源需求和成本投入情况。造价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模拟结果对造价进行动态分析和预测,提前发现潜在的造价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3. 数据关联与实时更新能力
BIM 模型中的各项数据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数据的变化会自动引起与之相关的数据的更新。在造价协同管理中,这种数据关联与实时更新能力使得造价信息能够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例如,当材料价格发生波动时,BIM 模型中的材料成本数据会自动更新,同时与之相关的分项工程造价和总造价也会相应调整。各参与方可以根据实时更新的造价信息进行决策,避免因信息滞后而导致的造价失控。
三、 BIM 技术在 EPC 项目各阶段的造价协同管理应用
1. 决策阶段的应用
在EPC 项目的决策阶段,BIM 技术可以为项目提供准确的投资估算。通过建立BIM 模型,整合项目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建筑规模等多方面信息,结合以往类似项目的造价数据,利用BIM 技术的数据分析功能,快速生成较为精确的投资估算。同时,借助BIM 的可视化功能,项目决策者可以直观地了解项目的整体情况,对不同的投资方案进行比选,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建筑布局方案下的造价和使用功能,选择最符合项目目标和投资预算的方案。
2. 设计阶段的应用
在设计阶段,BIM 技术应用可提升设计与造价团队协同效率。通过统一BIM 模型平台,设计团队创建、修改和优化建筑模型时,造价团队能同步获取构件参数、材料用量等关键数据,开展精准造价测算与分析。设计方案变更时,BIM 的数据关联和实时更新功能会自动将变更信息传至造价系统,即时调整造价数据。这种动态联动机制让设计团队及时掌握变更对成本的影响,平衡设计质量与成本控制。借助此协同模式,设计团队可根据造价反馈优化方案,在保证建筑功能与美观的同时,管控项目成本。
3. 施工阶段的应用
施工阶段是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BIM 技术在这一阶段的应用可以实现对造价的动态管理。通过将施工进度计划与 BIM 模型进行关联,形成4D-BIM 模型,实时反映项目的进度和成本情况。施工过程中,利用 BIM模型进行工程量的统计和核算,与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同时,BIM 技术可以实现对物资采购和使用的管理,根据模型中的材料需求信息,合理安排采购计划,避免材料的浪费和积压,降低采购成本。
4. 竣工阶段的应用
在竣工阶段,BIM 技术可以为项目的结算和审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基于BIM 模型记录的项目全过程信息,包括设计变更、施工进度、材料使用等,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造价,避免结算过程中的争议和纠纷。同时,审计人员可以利用BIM 模型进行数据的追溯和查询,对项目的造价管理进行全面审计,确保造价的真实性和合规性。此外,竣工后的BIM 模型还可以作为项目的数字化资产进行保存,为后续的运营维护提供基础数据。
结论
EPC 总承包模式是提升建筑项目集成化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其成功实施高度依赖于高效、协同的造价管理。传统造价管理方法因滞后性、分散性和信息割裂性,难以满足EPC 模式的内在要求。BIM 技术通过信息集成、过程协同和可视化模拟三大核心能力,为EPC 项目的造价管理带来革命性变化。
参考文献:
[1]王珊珊. EPC 总承包模式下的采购成本管理问题与对策[D]. 南昌大学, 2024.
[2]褚玲妹. 总承包模式下市政道路工程成本控制研究[D]. 福建工程学院, 2023.
[3]王慧珍. 基于 SEM 的 EPC 总承包模式下装配式建筑成本影响因素研究[D]. 江西理工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