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非遗文化融入高职外语教育的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
丛妮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 山东省威海市 264210
近年来,我国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站在跨文化视角,研究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符合国家“文化自信”的顶层设计要求。
一、跨文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融入高职外语教育的路径
(一)课程体系重构:构建“分层递进”的内容框架
1.基础层:外语文化课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
在《大学英语》等通识外语课程中增加单元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板块”,例如在“节日和风俗”单元中,比较“西方圣诞节”和“中国春节”时添加“春节剪纸”“年画创作”的文化,指导学生用外语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在“艺术与审美”单元中,依托“中西绘画比较”话题介绍“杨柳青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背后的故事,要求学生用外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赏析作文”。
2.专业层:职业外语课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结合高职各专业的职业进阶序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外语结合。
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让他们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海外营销”的项目设计与实施中,通过用英文将非物质遗产的手工艺商品(如苏绣、青瓷等)进行讲解并设计出对外出口的社交媒体广告稿,模拟实际外贸场景中的外贸会话。
以旅游英语专业为例,在“导游实务”教学中引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点讲解”内容后,使学生能用英文面向公众介绍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点(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传统工艺作坊),从而增强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导游词编写”及“跨文化交流与接待游客”能力。
3.实践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第二课堂)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将理论融入到实践,训练学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设计开发的能力、制作工艺流程,增强他们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也为传承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创造了有效渠道,培养能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新型人才,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生产规模。通过“外国文化沙龙”“文化盛会”“技术大赛”的二类课程平台,开展非物质遗产文化的英语实践应用任务。例如:开展“非物质遗产外语文艺展演周”活动,让学生用外语展现与非物质遗产相关的艺术作品(如对经典戏剧片段的外语改编或外语音译皮影戏故事)。
(二)教学模式创新:打造“跨文化互动”的教学场景
1.沉浸式教学:借助技术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
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开发“传承文化浸入式课程”。如在讲解“中国民间刺绣”时,通过 VR 让学习者真正感受刺绣室的场景,观看刺绣手工艺人制作刺绣的具体过程,并配有外语语言解说,通过“在情境下的体验”让其学会了“针法”“图案”等非物质遗产术语的外语词汇形式;如讲授“古代节日非物质遗产民俗”时,利用 AR 扫描教科书中的图片,使“端午赛龙舟制作”和“中秋做月饼”等场景出现,学生可以通过外语对话,模拟参加这些非物质遗产的民俗节日,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度和参与度。
2.项目式教学:以任务驱动文化传播
可以充分利用“项目式学习(PBL)”的特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外语传播的任务作为学生学习实践的中心任务,让他们分工合作完成“认知文化(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至传播文化(在实践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推介)”。比如设置商务英语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海外短视频推广项目”,学生小组的任务包括: ① 调查海外市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需求; ② 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制作主要信息; ③ 用外语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制作过程的短视频内容,编辑字幕和推广文案。
二、跨文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融入高职外语教育的评价体系
(一)知识维度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与外语知识的掌握程度
1.评价内容
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知识和专题知识,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艺术风格特点、现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知识(如技艺名称、工具名称、文化概念的外语表达)等。
2.评价方式
通过“课上考试+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授课,以“选题+简单题”的方式为考试形式,让学生们检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概念及英语单词的把握情况,并开展知识竞赛。
(二)技能维度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外语传播与职业实践能力
1.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对外表达力(用外语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撰写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对外推广文案)、文化交际能力(与外国人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时的语言表达、文化适应能力)、职业实践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海外市场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景点外语导游讲解等实操能力)。
2.评价方式
采用“项目成果评价+实践考核”的形式。项目成果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完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推广方案”“外语调研报告”等成果,由“教师 + 企业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组成评审组,从“语言规范性、文化准确性、职业适用性”三个方面评分;实践考核通过“模拟跨境谈判”“非物质文化遗产景点外语讲解”等场景,考查学生的实操能力。
(三)素养维度评价:跨文化素养与文化传承意识
1.评价内容
一是文化自豪感(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骄傲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二是跨文化包容能力(接纳并尊重中西不同文化),三是传承保护意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主动态度)。
2.评价方式
采用“自我反思 .+ 他人评价
行为观察”的形式。自我反思即学生撰写一份“非物质遗产文化”学习反思报告,用于总结自身跨越文化能力和继承文化能力的改变;他人评价指对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和企业导师的评价等;行为观察通过对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活动”“文化调查”的参与度和参与情况予以考察。
结语
高职外语教育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不仅能促进高职外语教育的发展,同时可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后备人才,通过合适路径的实践和合理的评价,能够达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才培养”的相互促进,为发展高职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黄明焕.非遗国际传播视角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研究[N].河北经济日报,2024-11-21(010).
[2]张瑜.新文科背景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探索[J].新西部,2024,(07):147-151.
[3]范琳萍.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非遗文化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开发研究[D].山西大学,2024.
[4]彭欣.新时代侨乡特色外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江门开放大学与 江 门 中 港 英 文 学 校 的 合 作 交 流 为 例 [J]. 文 化 创 新 比 较 研究,2019,3(13):174-175.
课题备注:本文是2024 年山东省中华职业教育社课题《跨文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融入高职外语教育的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编号:6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