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优化与效率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贾恒吉

身份证号码:410403199109265511

一、引言

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打造背景下,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工业化核心载体,其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建标规〔2020〕8 号)指出,需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整合产业链资源。尽管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 30% ,但施工阶段仍存在设计施工脱节、管理模式滞后、工艺标准化不足等问题,如某保障房项目因预留预埋偏差致 15% 构件返工,套筒灌浆合格率仅 89% 。本研究突破传统单点优化局限,构建 “工艺- 管理 - 数字” 三维优化体系,丰富施工组织理论;基于厦门保障房、北京医院扩建等项目,提炼可复制工艺优化方案,助力项目实现碳减排 50% 、零安全事故。研究采用 “案例分析 + 数据实证” 法,选取 109 家企业2025 年项目数据,结合 4 个创新工作室成果对比分析,研究框架分底层工艺优化、中层效率提升、顶层保障三层。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现存问题解析

2.1 设计施工协同缺失

传统 “先设计后施工” 模式导致专业衔接断层,如海淀区永靓家园项目前期因建筑与机电设计脱节,造成 23% PC 构件需二次加工。某超高层建筑核心筒施工中,预制构件与现浇节点匹配偏差达 5mm ,超出规范允许范围 2 倍。设计阶段对施工可行性考量不足,如未采用 BIM 模拟导致管线碰撞率高达 37% ,显著增加现场整改成本。

2.2 核心工艺技术瓶颈

构件生产环节存在标准化不足问题,国内 PC 构件公差普遍在±3mm-5mm ,远高于日本鹿岛建设 ±1mm 的精度水平。安装工艺方面,传统吊装方法效率低下,北京通州公租房项目初期采用单机吊装模式,每层工期需 8 天,较目标工期延迟 40% 。连接技术可靠性待提升,套筒灌浆缺陷检出率仅 68% ,冬期施工时接头强度损失达 20% 。

2.3 管理机制适配性不足

碎片化管理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某综合体项目因缺乏统筹协调,构件运输成本占比达 12% ,较行业最优水平高出 5 个百分点。进度管控精度低,传统计划与实际偏差率超 15% ,而数字孪生技术应用项目偏差率可控制在 2% 以内。人才结构失衡,具备 “技术 + 管理 + 数字” 复合能力的人员占比不足 8% ,制约工艺创新落地。

三、施工工艺优化关键技术路径

3.1 BIM 技术全流程深化应用

构建 “图元级 - 工序级 - 系统级” 三级深化体系:在设计阶段采用BIM 正向设计,将精装设计、末端采购等环节前移至方案阶段,实现全专业协同设计。通过建立精细化的三维模型,提前排查管线冲突、空间碰撞等问题,减少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和返工。施工阶段实现 “蓝图变白图” 转化,利用 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科学规划施工顺序和资源调配,提升施工的准确性和效率。运维阶段建立数字集成交付平台,为建筑构件赋予唯一数字身份,实现构件从生产、运输、安装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管理。

3.2 构件生产与安装工艺创新

推行模块化标准化生产,建立 “3 统一” 标准体系,即统一构件接口、统一钢筋排布、统一预埋位置。通过标准化设计和生产,减少构件种类,提高模具复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升构件生产的自动化和流水线作业水平。创新安装工艺,采用 “分段预制 + 整体提升” 等先进施工技术,在保证安装精度的前提下,大幅缩短施工周期。开发专用施工装备,运用智能化机械设备替代传统人工操作,显著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3.3 连接技术可靠性升级

研发冬期施工专用技术,针对装配式建筑在低温环境下的连接施工难题,采用电伴热养护等技术手段,确保连接部位在冬期施工中的强度增长和质量可靠。推广智能检测系统,运用 X 射线成像、超声波探伤等先进检测技术,实现连接部位缺陷的高精度检测和识别,提高灌浆质量和连接可靠性。应用新型材料,采用 ECC 超高延性混凝土等高性能材料,增强构件连接部位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降低后期维护成本。

四、效率提升保障体系构建

4.1 工程总承包一体化管理

实施 ⋅62+2+3+N3 全专业联动模式,通过矩阵式组织架构打破设计、施工、采购等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各专业深度协同。强化 “三大限额” 管控:限额设计从源头控制成本,限额招采采用总价招标模式降低合同风险,限额施工确保施工工艺符合质量和成本要求。建立全周期计划统筹机制,采用 “预招采 + 工序大穿插” 模式,优化生产、运输、安装等环节的衔接流程,提高整体施工效率。

4.2 全过程咨询协同机制

构建 “ 1+N+X 服务体系,以项目管理为核心,整合勘察、设计、监理等专项咨询服务,并拓展数字化平台应用等增值服务。实施三层级管理架构,明确统筹层、协作层、实施层的职责和分工,保障项目管理的高效运行。落实 “四原则” 优化团队,通过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推行集体决策机制、追求成本最优和团队赋能,提升项目管理团队的整体能力和协作效率。

4.3 数智化精益管理平台

搭建基于 4MC 架构的数字建造平台,实现对 “人、机、料、法” 等生产要素的数据实时采集和分析,通过智能化预警和决策支持,提高施工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建立区域化供应链体系,合理规划构件生产基地布局,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输成本。构建人才培育体系,通过编制技术手册、开展案例教学等方式,培养专业技术骨干,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在项目中的全面应用和落地。

五、结论

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优化与效率提升需构建 “技术创新 - 机制保障 -数字驱动” 三位一体体系:技术层面,通过 BIM 全流程应用、构件标准化生产、连接技术升级破解工艺瓶颈,可使施工精度达到工业级水平;管理层面,推行工程总承包与全过程咨询协同机制,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工期缩短 25% 以上;数字层面,搭建精益管理平台,可将成本降低 1/3 并显著减少碳排放。未来研究可聚焦 AI 与施工机器人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工艺自动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齐帅康,李乾硕. BIM 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J]. 建筑与装饰,2025 (5): 186-188.

[2] 纪颖波,吕君毅,李红仙,等.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prefabricated houses through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design [J]. Journal ofBuilding Engineering, 2024, 86: 107245.(SCI 收录,JCR 一区)

[3] 汪小康. BIM 技术支持下的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技术要点 [J]. 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2025 (2): 168-171..

[4] 侯蕾。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关键点分析与探讨 [J]. 建筑技术开发,2020,47 (7):23-24.

[5]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T50205-2023].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