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变迁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宋宏飞
身份证:210624199110166815
引言
地质环境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迁是自然演化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地质环境变迁的频率与强度不断增加,对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地质环境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一)地质构造变动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地质构造变动是地质环境变迁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地壳运动、断层活动等。这类变动可能直接改变地表形态,导致山脉隆起、河流改道等,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表形态的改变会使生物栖息地破碎化,影响物种的迁徙与繁衍,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地质构造变动可能引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仅直接威胁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如植被大面积损毁、土壤结构破坏等,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地下水水位变化、地表水体分布调整等方面。地下水水位的大幅升降可能导致湿地干涸或土壤盐渍化,影响依赖地下水生存的植被和动物。地表水体的改道或萎缩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使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此外,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可能影响水资源的循环过程,导致区域水资源分布不均,引发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而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间接对生态安全造成压力。
(三)土壤地质环境恶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土壤地质环境恶化主要包括土壤侵蚀、土壤污染、土壤沙化等。土壤侵蚀会导致表层肥沃土壤流失,降低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破坏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受到重金属、化学物质等污染后,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质量与安全,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同时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降低土壤的生态功能。土壤沙化则会使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沙漠化范围扩大,导致周边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加剧区域生态脆弱性。
二、应对地质环境变迁、维护生态安全的核心策略(一)构建完善的地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构建完善的地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应对地质环境变迁的基础。建立覆盖全域的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地面观测站等多种手段,对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土壤状况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获取地质环境变迁的数据信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识别地质环境变迁的趋势和潜在风险,提前发出预警信号,为决策部门采取应对措施提供时间窗口。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跨部门、跨区域共享,提高预警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应用效果。
(二)推广应用生态修复与治理技术
生态修复与治理技术是改善地质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环境问题,采取针对性的修复技术,如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采取工程治理与生物防护相结合的措施,稳固地表结构,恢复植被覆盖。对于水资源失衡区域,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地下水回灌等方式,调节水资源分布,改善水文地质条件。在土壤退化地区,采用土壤改良技术、植被恢复技术等,提升土壤质量,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推广应用生态友好型技术,减少修复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的二次破坏,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地质环境与生态安全管理机制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保障应对策略有效实施的关键。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在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维护中的责任与义务,为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合作,形成管理合力,避免因职责交叉或缺失导致管理漏洞。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将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维护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地质环境变迁导致生态受损的区域进行合理补偿,激励各方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三、应对地质环境变迁的保障措施(一)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是应对地质环境变迁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对在生态保护 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应用、管理机制完善等方面。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项目,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格局,为应对地质环境变迁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二)加强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
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是提升应对地质环境变迁能力的核心。加大对地质环境监测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的研发投入,支持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研发适应不同地质环境特点的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应对地质环境变迁的技术水平。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设立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具备地质环境监测、生态修复、管理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应对地质环境变迁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与参与度
公众的参与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力量。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如科普讲座、媒体宣传等,向公众普及地质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地质环境变迁危害的认识,增强其生态保护意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地质环境监测、生态修复等公益活动,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使公众的合理建议能够被纳入决策过程。引导公众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地质环境变迁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维护生态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面对地质环境变迁带来的挑战,需要通过构建监测预警体系、推广生态修复技术、完善管理机制等核心策略,辅以政策支持、技术研发、公众参与等保障措施,形成全方位的应对体系。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应对地质环境变迁的能力将不断增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减轻地质环境变迁对生态安全的影响,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雨楠, 周保春, 李保华, 王亚琼. 江苏盐城大丰滨海岩芯中的全新世介形类及古环境变迁[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23, 40 (01): 43-52.
[2]黄明, 马春梅, 何锟宇, 唐淼, 徐佳佳, 朱诚. 成都平原宝墩遗址中晚全新世孢粉记录的环境变迁及人类活动[J]. 第四纪研究, 2022, 42 (04): 1078-1093.
[3]林钟扬, 刘健, 金翔龙, 吴鸣, 赵旭东, 潘少军. 杭州湾北岸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记录及古气候变迁[J].高校地质学报, 2022, 28 (01): 12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