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融入小学德育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张莉

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形成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传统小学德育模式多以课堂讲授、主题班会、榜样示范等形式为主,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枯燥、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性等问题,导致德育效果未能充分发挥。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性、互动性、趣味性等特点,能够为小学德育注入新的活力。将信息技术合理融入小学德育教学,构建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德育规律的创新教学模式,不仅能丰富德育内容与形式,还能增强德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助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融入小学德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德育融合的基础现状

当前,多数小学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等硬件设施,部分学校还引入了在线教学平台、德育类APP 等软件资源,为信息技术融入德育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教师群体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度逐渐提高,不少教师会尝试运用 PPT、视频等简单形式辅助德育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在小学德育中的初步应用已显现出一定的积极作用,如让抽象的道德知识更直观易懂,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二)信息技术融入小学德育存在的内容问题

在德育内容与信息技术融合方面,存在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的问题。现有融合多停留在将传统德育教材内容简单转化为数字形式,如把课文内容做成 PPT、将故事录制成视频,未能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德育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与拓展。同时,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的结合不够紧密,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的内容往往缺乏时代性与针对性,难以满足小学生对多元德育知识的需求,也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三)信息技术融入小学德育存在的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层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未能突破传统德育的局限,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多数教师仍以单向灌输式教学为主,信息技术仅作为辅助展示工具,未能充分发挥其互动性、参与性优势。例如,部分教师虽会使用在线平台发布德育任务,但缺乏对学生完成过程的有效引导与互动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情境体验等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在德育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主动参与到道德实践与思考中,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信息技术融入小学德育的创新教学模式构建

(一)基于资源整合的德育内容创新模式

依托信息技术构建系统性的德育资源库,实现德育内容的整合与创新。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优质德育资源,结合小学德育目标与学生认知特点,对资源进行分类筛选与二次开发,形成涵盖传统文化、社会公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等多领域的数字化德育内容体系。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实时更新资源库内容,融入社会热点事件、时代榜样事迹等具有时效性的素材,使德育内容既符合教学要求,又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多元且鲜活的德育内容中形成全面的道德认知。

(二)基于互动参与的德育方法创新模式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互动优势,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参与式教学方法。借助在线教学平台、虚拟仿真技术等,创设多样化的德育教学情境,如模拟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两难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在线讨论等形式主动参与其中,在情境体验中进行道德判断与选择。此外,利用微信群、班级论坛等社交工具搭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分享道德感悟、探讨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引导与评价,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的德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基于过程性评价的德育评价创新模式

突破传统德育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方式,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过程性德育评价模式。通过信息技术记录学生在德育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度、在线互动情况、道德实践活动成果等,形成学生个人德育成长档案。采用多元评价主体,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借助评价系统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进行全面、动态的评价。同时,利用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直观呈现学生的德育发展状况,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依据,实现德育评价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三、信息技术融入小学德育创新模式的实施保障

(一)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小学德育融合的关键主体,需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系统培养。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与德育融合的专题培训,涵盖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在线平台操作、互动教学方法运用等内容,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德育教学的专业能力。同时,搭建教师交流学习平台,鼓励教师分享信息技术应用经验与教学案例,开展跨校合作与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共同进步,打造一支既懂德育教学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完善学校信息技术硬件与软件设施

学校需加大对信息技术硬件与软件设施的投入,为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一方面,优化升级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等硬件设备,确保设备能够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引入优质的德育类软件资源,如专业的在线教学平台、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德育评价管理系统等,并安排专人负责设施设备的维护与软件资源的更新,保障信息技术在德育教学中的稳定、高效应用,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构建家校协同的德育支持体系

信息技术融入小学德育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构建家校协同的德育支持体系至关重要。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家长群等信息技术渠道,向家长宣传德育理念、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德育学习情况,引导家长重视家庭德育,掌握科学的德育方法。同时,借助在线平台组织家校德育活动,如亲子德育知识竞赛、家庭道德实践分享等,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德育合力,为创新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为小学德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构建信息技术融入小学德育的创新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小学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当前,信息技术与小学德育的融合虽存在诸多问题,但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创新构建,以及教师能力培养、设施完善、家校协同等保障措施的落实,能够有效解决现存问题,推动小学德育朝着更具吸引力、实效性的方向发展。未来,还需持续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德育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不断优化创新教学模式,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金瑛贺.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教育,2023,(31):48-50.

[2] 张艾. 信息化视域里的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J]. 中国新通信,2023,25(12):224-226.

[3]孙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新模式分析[J].知识窗(教师版),2021,(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