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工程绿色施工与环境保护

作者

鲍永芳

青海省 西宁市 810000 身份证号码:632125198106072124

一、绿色施工关键技术应用

(一)环保材料选用与循环利用

在市政工程施工中,环保材料的选用与循环利用是践行绿色施工的基础环节。应优先筛选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具备低污染、可降解或可再生特性的建筑材料,如低碳水泥、再生骨料、环保型涂料等,从材料源头减少生产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负荷,替代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建筑材料。同时,需建立完善的施工材料循环利用机制,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精细化分类处理,针对可回收的钢材、木材、砂石、混凝土块等物料,通过破碎、加工、再加工等工艺转化为再生建材,重新应用于工程建设环节;对不可回收的建筑垃圾,需按照环保要求进行规范化处置,避免随意堆放造成环境污染,以此提升材料利用率,减少建筑垃圾排放量,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与可持续利用。

(二)可再生能源与节能设备整合

整合可再生能源与节能设备,是市政工程绿色施工在能源利用层面的重要技术方向。需结合施工场地的自然条件与能源需求,合理布局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如在施工场地周边安装太阳能光伏板为临时办公区供电、利用小型风力发电设备满足场地照明需求,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此外,需全面引入节能型施工设备,如低能耗挖掘机、节能型混凝土搅拌站、电动渣土车等,通过设备技术升级减少能源损耗;同时优化设备使用方案,建立设备调度台账,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安排设备运行时间,避免设备空载运行或过度使用,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施工过程向低碳化、节能化方向转型。

二、环境保护协同措施

(一)大气污染防控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中,扬尘与有害气体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需构建多维度的大气污染防控体系。在施工场地边界设置高度符合标准的封闭式围挡,围挡顶部安装自动喷淋系统,根据天气情况定时开启,保持围挡周边空气湿度;对施工场地内的临时道路进行硬化处理,配备专用洒水车,按照固定频次对道路及施工区域进行洒水降尘,防止粉尘扩散。对于水泥、砂石等易产生粉尘的物料,需采用封闭式仓库或覆盖防尘网进行存储,避免露天堆放;运输粉尘物料的车辆必须安装密闭篷布,出场前需经过车辆冲洗平台彻底清理轮胎与车身,防止物料洒落与带泥上路,从源头减少扬尘产生,保障周边区域空气质量。

(二)水土资源保护措施

水土资源保护需贯穿市政工程施工全过程,形成 “预防 - 治理 - 恢复” 的完整链条。施工前需对场地周边的水土环境进行全面勘察,明确地下水分布、土壤类型及周边水体走向,划定水土资源保护红线区域,严禁在保护区域内开展破坏性施工活动。在施工区域边缘设置连续的排水沟与多级沉淀池,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混凝土养护废水、设备清洗废水等进行集中收集,经沉淀、过滤等处理达标后,再循环用于场地洒水或排入指定市政管网,避免废水直接流入周边河流、湖泊造成污染。针对施工中被破坏的地表植被,需制定专项植被恢复计划,优先选用本土、耐旱、易存活的植物品种,在施工结束后及时开展植被补种工作,恢复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强土壤保水能力,防止水土流失。

(三)噪声污染治理措施

噪声污染会对周边居民生活与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需通过 “源头控制 - 传播阻隔 - 时间管控” 多措施协同治理。在施工设备选型时,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对高噪声设备如破碎机、搅拌机等,安装隔音罩、消声器等降噪装置,从源头降低噪声产生量;在施工场地与周边敏感区域之间设置隔音屏障或种植隔音效果好的乔木绿化带,形成立体式噪声传播阻隔带,减少噪声扩散范围。合理规划施工时间,严格遵守当地环保部门规定的施工时段,避免在居民休息时段开展高噪声施工;若因工程进度需进行夜间施工,需提前办理夜间施工许可,并通过张贴公告、短信通知等方式告知周边居民,同时设置噪声监测点,实时监控施工区域噪声分贝值,确保噪声排放符合国家环保标准,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干扰。

三、绿色施工管理体系构建

(一)组织管理体系搭建

构建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绿色施工组织管理体系,是保障环保措施落地的基础。成立由建设单位牵头,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共同参与的绿色施工管理小组,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分工:建设单位负责制定绿色施工总体目标与资金保障;施工单位负责具体环保措施的执行与现场管理;监理单位负责对绿色施工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设计单位负责在设计阶段融入绿色施工理念。

(二)全过程监督机制建立

建立覆盖施工全周期的监督机制,是确保绿色施工与环境保护措施有效落实的关键。在施工准备阶段,对施工方案中的绿色施工内容进行专项审核,重点核查环保措施的可行性、技术方案的合理性,未通过审核的方案不得进入施工阶段;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与绿色施工管理小组需按照固定频次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重点检查环保材料使用情况、能源消耗指标、污染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时限与要求,并跟踪整改效果直至问题闭环。施工结束后,组织第三方环保评估机构对项目绿色施工成效进行独立评估,从资源利用、污染控制、生态保护等维度形成评估报告,总结成功经验与不足,为后续市政工程绿色施工提供参考,形成 “审核 - 监督 - 评估 - 改进” 的闭环管理流程。

(三)人员绿色意识培训

施工人员的绿色意识与操作规范程度,直接影响绿色施工的实施效果,需建立常态化的人员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施工管理人员与一线作业人员开展绿色施工专题培训,内容涵盖绿色施工技术要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保标准要求、应急处理流程等,通过理论讲解、视频教学、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提升人员对绿色施工重要性的认知,帮助其掌握实际操作中的环保方法。将绿色施工知识纳入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必修内容,确保新入职人员从上岗之初就树立环保意识。

结束语

市政工程绿色施工与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通过技术、措施与管理的深度协同,将绿色理念贯穿于施工全流程。通过环保材料选用、可再生能源整合与施工工艺革新,实现施工过程的资源节约与低碳化转型;借助大气、水土、噪声污染的多维度防控措施,降低施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依托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全过程监督机制与人员培训机制,为绿色施工的落地提供制度保障。未来,市政工程行业还需持续探索绿色施工新技术、新方法,加强行业内经验交流与标准统一,推动绿色施工从 “被动执行” 向 “主动创新” 转变,让市政工程建设在满足城市功能需求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裴霞, 梁慧杰.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A]2025 智慧设计与建造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5: 3.

[2]陈江维. 绿色施工理念在市政工程施工中运用分析[J]. 产品可靠性 报告, 2023, (12): 158-160.

[3]曹建峰. 绿色施工理念在市政工程施工中的运用分析[J]. 陶瓷, 2023,(08): 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