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赵宁

单位:兰州市第七十八中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学) 邮编:730000

前言:文言文蕴含着优秀的中华文化及民族精神,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初中是学生正式接触文言文的教育阶段,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生要注意文言文的积累与运用,感悟文言文背后的语言文化魅力。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手段,紧扣文言文的教育内涵,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初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一、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意义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文言文是指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所使用的文言词语、术语和文学体裁。文言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同样是古代人思想情感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载体。由于文言文语言精练、句式整齐、结构严谨、语言规范,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深受人们的喜爱。新课标倡导学生学以致用,能将文言文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具体要求上,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须包含传统文化的经典遗产,同时引入与现代生活相关联的文言文材料。教学方法上,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互动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倡导合作学习,使文言文学习成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过程。教师应当成为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新课标强调学生需主动参与文言文学习,通过课内外广泛接触、学习和运用文言文,发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用文言文解决问题的能力[1]。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课程导入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文言文教学导入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师的导入设计会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导入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在文言文课程导入时要注意把握好时间、地点以及人物。通过这些基本要素的设定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教师应重视导入环节中导向性、启发性、生动性的结合,注重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相结合,增强导入环节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醉翁亭记》时,为加深学生对“醉”与“乐”的理解,教师可以将作者所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同时将同时期的其他作品进行欣赏,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此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通过以下方式设计初中文言文教学导入:把握文本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语言手段,深化学生理解;把握作者情感,引发学生共鸣,文言文教学导入设计要做到:趣味性、启发性、生动性和独特性相结合。

(二)创设文言文学习情境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以节选为主,其篇幅较短,所以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时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来进行,设置多媒体教学情境,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把文本中那些难以理解、抽象、难懂的文言文内容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文本内容。并且,教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根据文言文的背景内容,选择适当的学习情境进行授课,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理解文章写作的思路,也能够更加深入地分析文言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过程中,为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文言文文章内涵,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由此可以呈现文章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能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当时写作时的思想感情,进而能够引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思考。

比如,在学习《木兰诗》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给学生展现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通过播放视频能够为学生创设本文学习的情境,不仅能够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木兰的形象特点,也能够让学生理解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体会木兰的心理感情变化,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高质量的记忆并且背诵这篇文言文。由此可见,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字面意思,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言文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化的氛围,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感,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又比如,在学习《小石潭记》时,作者在文章中描绘了自己在小石潭游玩时看到的景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把作者看到的景色更好地呈现到学生面前,在观看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通过视觉和听觉将学生带入作者见到的景色中,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者的心情,以此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心境,从而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效率[2]。

(三)巧用信息资源营造趣味氛围

信息技术的融入为文言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备课时,教师应善用网络资源,寻找与课文匹配的趣味视频,将文言文中的情境生动展示给学生。视频中,古文被巧妙地转化为现代语言,配合图像,使学生更易理解文言文的内涵。这种方法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大大降低了理解难度,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好地掌握文言文,从而加深对其的印象。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围绕“情操与志趣”这一主题收录了《<孟子>三章》《周亚夫军细柳》等多篇古诗和文言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既有趣又高效的学习环境。对于《<孟子>三章》的教学,教师可以从网上找到与孟子生平相关的纪录片或电视剧,例如,《仁义之道——孟子》《中国》等,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孟子的成长经历和思想形成过程。纪录片用生动的画面和易于理解的语言来解读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背后的哲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同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仁政思想”与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的差异,拓展教学内容,以此进一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背后的深刻哲学内涵[3]。

总结: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践行新课标理念,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文言文教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需要以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为基本遵循研究文言文教学策略,可以从文本诵读出发,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文质兼美的文言文的熏陶,并立足于文言文分析解读作者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思想智慧等,以此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助力学生更好地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城.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5,(06):91-93.

[2]张其昊.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5,(08):92-94.

[3]李灿.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2024,(24):2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