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化背景下工程造价的发展与创新

作者

杨修林

身份证号码:421003198906272630

引言: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造价管理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主要依赖人工计算和经验判断,存在效率低下、准确性差等问题。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推动工程造价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因此,研究信息化背景下工程造价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化背景下工程造价的发展现状

1.1 数字化工具广泛应用

近年来,BIM技术、造价软件等数字化工具在工程造价领域广泛应用。BIM技术创建建筑三维数字模型,实现各阶段信息共享与协同,能提前解决潜在问题、降低成本。如上海中心大厦建设中,造价工程师用BIM精确建模计算工程量,提高准确性,减少人工计算时间与错误率。广联达、鲁班等造价软件可自动完成清单编制等工作,减少错误、提升效率。

1.2 数据驱动决策支持

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应用渐广。企业通过挖掘分析海量造价数据,能准确预测成本、评估风险并制定策略。如某大型房地产项目,经大数据分析预测成本风险,调整预算避免损失。部分企业还利用该技术预测市场价格波动,提前采购材料降低成本。

1.3 协同工作与信息共享强化

信息化技术推动工程造价行业内外协同工作与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引入协同办公工具,项目各方可实时交流共享信息,提高传递效率、减少误差。如某跨省高速公路项目,建立统一造价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各方,实现数据共享、协同工作与智能分析,提升项目管理效率与准确性。

二、信息化背景下工程造价面临的挑战

2.1 数据管理与标准化问题

信息化技术虽为工程造价管理带来便利,但数据管理与标准化问题仍制约其发展。一方面,各地区、各企业工程造价数据格式不统一,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数据难共享整合;另一方面,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不完整、不准确等问题,影响分析准确性和可靠性。如某地区因缺乏统一标准,不同企业数据无法直接对比分析,给管理带来困难。

2.2 信息技术与现有管理体系的融合问题

信息技术与传统工程造价管理方式有差异,如何有效结合形成适应现代需求的新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项目实施中要确保信息技术与传统施工、财务管理等环节顺畅对接,避免信息孤岛,这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关键。此外,信息化管理需完善标准规范,确保信息准确一致。

2.3 人才短缺问题

信息化背景下工程造价管理需要复合型人才,但市场上这类人才稀缺,限制了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发展。许多从业人员信息技术掌握不足,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部分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培养引进不重视,使人才短缺问题更突出。

三、信息化背景下工程造价的创新路径

3.1 加强数据管理与标准化建设

建立统一的工程造价数据标准是解决数据管理与标准化问题的关键。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工程造价数据标准,明确数据格式、数据编码、数据交换协议等,促进数据的共享和整合。同时,企业应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建立数据审核机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例如,可以建立工程造价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对数据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提高数据质量水平。

3.2 推动信息技术与现有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业应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现有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工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例如,可以通过建立企业级项目管理软件,将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同时,企业还应加强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外部单位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此外,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指导和规范,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引导企业规范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整体水平。

3.3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企业应加强工程造价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培训课程、在线学习等方式,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培训,提高其对信息化工具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引进具有信息化背景和工程造价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加强工程造价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可以开设工程造价信息化方向的专业课程,培养既懂工程造价又懂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3.4 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服务领域

在信息化背景下,工程造价企业应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服务领域,拓展业务范围,提高市场竞争力。例如,可以从单一的算量计价向全过程工程咨询转型,涵盖投资决策、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同时,企业还可以加强与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等的合作,开展供应链金融、工程造价大数据分析等新兴业务,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例如,某头部咨询公司已培养出既懂FIDIC条款又擅长绿色金融方案设计的“双栖人才”,其人均产值较传统岗位提升 300% ,通过服务模式的革新,将传统造价咨询升级为工程建设领域的“成本医院”。

四、案例分析杭州湾大桥造价管理案例

杭州湾大桥作为中国东海地区最长的跨海大桥,其造价管理采用了全面的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项目成本的实时监控和精确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造价团队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了成本管理系统,对项目的各项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同时,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用集中采购和批量采购的方式,降低了材料成本。此外,造价团队还加强了对施工现场的管理,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避免了因质量问题导致的成本增加。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杭州湾大桥的工程造价得到了有效控制,项目不仅按时按质完成,还实现了成本的节约和效益的提升。

结论

信息化背景下工程造价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通过加强数据管理与标准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现有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以及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服务领域等创新路径,工程造价行业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化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降低工程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工程造价企业应积极拥抱信息化技术,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参考文献

[1]文文,孔祥伟,袁瑞鑫.建筑业信息化背景下工程造价转型发展研究[J].智能城市,2023,9(10):96-98.

[2]彭震亚.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工程造价控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十六).湖南都市职业学院;,2023:663-667.

[3]姜艺雯.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工程造价控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陕西教育(高教),2023,(0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