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与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喻汝富

贵州省六枝特区岩脚镇中学,553408

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逐步获得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初中语文与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两门至关重要的学科,前者主要负责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后者则承担着塑造学生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的重要使命。将这两门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能够实现知识层面的融合与互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目标整合

(一)语文目标

在散文教学中,重点围绕语言构建与审美鉴赏展开,以《散步》《秋天的怀念》这两篇文章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细节中蕴含的情感线索。例如,《散步》里“母亲轻轻抚摸孙儿的小脑瓜”这一动作描写,借助肢体动作传递出隔代之间的亲情温度;《秋天的怀念》中“窗外树叶簌簌飘落”的环境描写,巧妙暗示了人物的命运走向与内心状态。学生通过分析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之间的关联,掌握细节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进而提高解读文本的精准程度。

(二)道德与法治目标

以家庭伦理教育为基础,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孝亲敬长”的实践认知。上述两篇课文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道德范例:《散步》中中年人在家庭中平衡三代人需求的决策方式,《秋天的怀念》里子女面对病中母亲时的愧疚心理与思想觉醒。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代入、模拟生活情境等活动,帮助他们掌握“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学会运用“观察具体现象—表达真实感受—明确自身需求—提出合理请求”的四步沟通法,化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将道德层面的认知转化为“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定期与家人交流情感”等实际行动。

(三)协同素养目标

构建“情感产生共鸣—认同正确价值—转化实际行为”的递进式培养链条。学生在品读“母亲迫切鼓励孩子去看菊花”等经典文本场景时,通过开展撰写“致父母的三行情书”、制作“家庭责任清单”等实践活动,完成从被文本打动到在现实生活中付诸行动的转变。这种“知”与“行”相统一的培养模式,让语言理解能力与道德判断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最终培育出兼具人文底蕴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少年。

二、内容挖掘

(一)依托文本主题,渗透价值观念

语文教材里诸多文本的主题,与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存在直接契合点。以八年级语文为例,《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等课文,生动展现了人物“追寻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品格,可将其与道德与法治中“少年有梦”章节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梦想的价值何在”以及“实现梦想的路径有哪些”;九年级课文《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传递的博大情怀,能够关联“责任与担当”的知识点,助力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分析人物形象,培育道德修养

语文文本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是开展道德教育的鲜活素材。比如《论语》中孔子所展现的“仁者爱人”形象,可结合道德与法治里“尊重他人”“文明有礼”的知识点,让学生从“圣人的言行举止”中领悟道德准则的内涵;对

于《水浒传》中“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这一情节,需引导学生辩证分析“正义”与“法治”的关系,避免将“暴力复仇”错误等同于“正义行为”,进而向学生渗透“法治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认知。

(三)挖掘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语文教学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与道德与法治“文化传承”知识点进行深度融合。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可结合道德与法治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相关内容,剖析“世外桃源”所体现的“和谐社会”理想,同时对比现实中的“乡村振兴”政策,让学生清晰认识到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内在联系,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

三、方法创新

(一)创设跨学科学习情境

以语文文本作为载体,搭建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情境。例如,在学习七年级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之后,可设计“‘诚信’主题辩论会”:从语文层面来看,要求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以此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道德与法治层面来讲,引导学生探讨“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意义”,分析“失信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将“文言文学习”与“诚信教育”有机结合,让抽象的道德规范变得具体可感。

(二)设计跨学科实践任务

围绕现实中的真实问题设计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融合两科知识。比如开展“‘家乡文化’调研项目”:在语文方面,要求学生撰写家乡文化调查报告,并创作宣传家乡文化的短文;在道德与法治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家乡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问题,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学生在完成该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能提升语文写作与调研能力,还能深化对“社会责任”“绿色发展”等理念的理解。

(三)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结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践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价值内涵。例如,在学习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维护消费者权益”章节时,可结合语文中的“应用文写作”知识点,设计“模拟消费者维权”活动:学生需要以“投诉信”“维权演讲稿”等形式,阐述维权的理由与诉求,在此过程中,既掌握了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又理解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具体内容,实现“法治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步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与道德与法治的跨学科教学,并非简单地将两门学科的知识进行叠加,而是实现“人文性”与“思想性”的深度融合、“语言能力”与“价值观念”的协同培育。在实践过程中,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探索学科整合策略、创新教学方法,让跨学科教学真正成为提升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为初中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艳瑾. 初中语文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融合[J]. 教师.2023,(3).

[2]周发杰,陈国菊.初中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的有效融合[J].课外语文 (下).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