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研究

作者

洪磊

霍邱县土地收购储备发展中心 安徽六安 237400

引言

基于特征级与决策级融合框架,探索多源数据在土地利用分类中的互补增强机制,通过建立自适应权重分配模型,解决不同数据源时空分辨率差异带来的融合难题,形成普适性强的分类技术体系,为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和智慧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1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概述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是指通过整合不同传感器、不同分辨率、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提取更有价值信息的技术方法体系。该技术源于军事遥感应用,现已发展成为地球观测领域的关键技术,其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光学影像的光谱特性、雷达数据的穿透能力、高光谱影像的精细波段以及激光雷达的三维结构信息等多维特征优势。数据融合通常在三个层次展开:像素级融合直接处理原始数据,保持最多细节但计算复杂度高;特征级融合提取各类数据的代表性特征进行组合,平衡了信息量与处理效率;决策级融合则对各数据源的分类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具有较强容错性。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分类目标选择适当融合策略,针对不同地物特性设计特征组合方案,例如植被分类侧重光谱与纹理特征融合,建筑物识别依赖高度与几何特征结合。随着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和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多源数据融合正向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解决复杂环境下的土地利用分类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技术路径[1]。

2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法

2.1 机器学习分类模型

机器学习方法为多源数据分类提供了稳健的解决方案,通过有监督学习建立从多维特征到地类标签的映射关系。随机森林算法因其出色的特征选择能力成为处理异构数据的理想选择,能够自动评估不同数据源的重要性权重,有效整合光谱、纹理和地形特征。支持向量机通过核函数将低维不可分问题转化为高维可分问题,特别适合小样本情况下的多源数据分类,其最大间隔分类原理确保了模型的泛化能力。集成学习框架如XGBoost 进一步提升了分类性能,通过串行训练弱分类器并聚焦误分样本,逐步优化多源特征的利用效率。这些传统机器学习方法计算资源需求相对较低,模型可解释性强,在中等规模数据分类任务中仍保持竞争优势。

2.2 深度学习分类架构

深度学习模型通过端到端训练自动学习多层次特征表示,彻底改变了多源数据融合分类的技术范式。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局部感受野和权值共享机制,有效提取空间邻域特征,双流网络架构分别处理光学和雷达数据后在全连接层融合,保留各数据源的独特性征。Transformer 模型利用自注意力机制建立长程依赖关系,特别适合处理高分辨率影像中的大尺度地物,跨模态注意力层可以实现多源数据间的特征交互。三维卷积网络直接处理时空立方体数据,同步挖掘光谱、空间和时间维度信息,U-Net 等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在保持定位精度的同时整合多尺度特征。这些深度学习方法通过数据驱动自动发现最优特征组合,避免了人工设计特征的局限性,在大规模土地分类任务中展现出超越传统方法的性能,但需要海量标注数据和强大计算资源支撑,模型可解释性仍有待提高[2]。

2.3 分类算法性能对比

不同分类算法在多源数据融合中各具优势,需要根据应用场景特点进行合理选择。机器学习方法在小样本条件下表现稳定,模型训练速度快且调参相对简单,适合快速部署和结果可解释性要求高的项目。深度学习算法在大数据量时优势明显,自动特征学习能力使其对新型传感器适应性强,但需要专业团队进行模型优化。从分类精度看,集成学习方法通常优于单一模型,深度神经网络在复杂场景下识别准确率更高,但对数据质量敏感且易受标注误差影响。计算效率方面,随机森林等传统方法实时性更好,适合边缘设备部署,而三维卷积等复杂网络需要GPU 加速。算法选择还需考虑地类复杂度,简单场景可采用轻量级模型提高效率,异质性强区域则需要更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

3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在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应用

3.1 数据融合技术的选择

融合技术的合理选择直接关系到分类效果的有效性,需要综合考虑数据类型、应用需求和计算资源等因素。对于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与多光谱数据的融合,基于成分替换的方法如Gram-Schmidt变换能较好保持空间细节,适用于需要精细边界提取的城区分类。雷达与光学数据融合常采用特征级策略,提取雷达的后向散射系数、相干性等参数与光学特征组合,有效提升植被覆盖度反演精度。时序数据融合重点解决不同时相数据的配准问题,采用基于控制点的几何校正与辐射归一化方法,确保变化检测的可靠性。针对不同分辨率数据融合,多尺度分析技术如小波变换能够分离和重组不同频段信息,保持各自优势特征。特殊场景下需要定制融合方案,如多云地区优先使用雷达数据补充光学影像缺失,山区地形则增强DEM 数据的融合权重。

3.2 融合数据的预处理

高质量预处理是多源数据融合成功的前提,各数据源需经过系统化的前处理流程。几何配准是首要环节,采用基于SIFT 的特征匹配与多项式变换模型,将不同分辨率数据统一到相同坐标系,配准误差控制在半个像元以内。辐射校正消除传感器差异和大气影响,通过相对辐射归一化使多时相数据具备可比性,绝对辐射定标则实现物理参数反演。数据标准化处理解决特征量纲不统一问题,Z-score 归一化或最大最小值缩放使不同来源的特征值具有相同尺度。针对数据缺失问题,开发自适应填补算法处理云覆盖区域的影像缺口,时空融合技术重构高时空分辨率数据集。噪声抑制通过滤波算法去除斑点噪声和异常值,同时保留重要的地物边缘信息[3]。

3.3 基于融合数据的分类模型构建

创新性的模型架构设计是发挥多源数据优势的关键,现代分类系统呈现模块化、可扩展的发展趋势。多分支输入网络为各数据源设计专用特征提取器,早期融合在浅层网络合并多模态特征,晚期融合则保持各通路独立性直到决策层。注意力机制动态调整不同特征图的贡献权重,使模型聚焦于最具判别性的数据组合。领域自适应技术解决训练数据与目标区域分布差异问题,对抗训练减小不同传感器数据的域间距离。集成系统结合多个基分类器的优势,通过投票或堆叠策略整合多样化预测结果。模型优化采用多任务学习框架,同步完成地类识别和边界提取,损失函数设计考虑类别不平衡问题,引入焦点损失提升稀有地类的识别率。

4 结束语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为土地利用分类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通过多维特征协同显著提升了分类精度和可靠性。该技术体系不仅解决了复杂场景下的地物识别难题,更构建起可扩展的分类框架,为应对未来新型遥感数据源的不断涌现奠定了方法基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多源数据协同分类将在智慧国土建设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勇,陈昀琳.基于遥感数据的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研究方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21 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四)[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环境工程》编辑部,2021:6.

[2]顿玉多吉,边巴次仁,白玛仁增,措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西藏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1,(04):142-143.

[3]张磊,冯博.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典型树种分类方法研究[J].低碳世界,2020,10(12):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