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次姆
甘孜县双语幼儿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打破教材知识的抽象性,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深度融合。教师应立足 “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五大素养目标,挖掘教材中与儿童生活相关的内容,如将 “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与学生日常家务劳动相结合,“校园规则” 与班级管理实践相联结,使抽象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例如,在教学 “我们的公共生活” 单元时,可引导学生观察社区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规则执行中的问题,将法治观念的培养融入真实的社区生活情境;同时,整合跨学科资源,如结合语文课文中的道德故事、科学课程中的环保知识,构建 “生活 — 知识 — 素养” 的转化链条,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整合中理解道德规范的现实意义,形成对社会规则的价值认同。此外,教师需关注时事热点与地域文化,如引入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新时代楷模事迹,使课程内容兼具时代性与在地性,增强学生对政治理念、道德价值的情感共鸣。
二、教学方法的情境化创新策略:在体验与探究中发展素养
情境化教学是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教师可通过创设具身性、问题性、实践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建构价值观念。例如,在 “认识国旗国徽” 教学中,借助 VR 技术还原升旗仪式场景,让学生在虚拟体验中感受国家象征的庄严性,培育政治认同;在 “学会沟通交流” 单元中,设计 “班级矛盾调解” 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理解尊重与包容的道德价值,发展健全人格。同时,采用项目式学习(PBL)构建探究情境,如以 “校园文明使者” 为项目主题,让学生分组调查校园不文明现象,制定改进方案并实践,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意识与法治观念。此外,利用绘本、影视等多媒体资源创设叙事情境,如通过《鸡毛信》《小兵张嘎》等红色故事,引导学生探讨革命年代的道德抉择,将历史认知转化为当下的价值判断,实现核心素养的渐进式培养。
三、实践活动的序列化设计策略: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的素养培育链
核心素养的形成依赖于持续的实践体验,需构建课内外衔接、螺旋上升的实践活动体系。教师可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梯度化的实践任务:低年级开展 “校园小主人” 岗位体验,如担任值日生、图书管理员,在简单劳动中培养责任意识;中年级组织 “社区文明调查” 实践,通过走访、访谈了解邻里道德规范,发展社会认知;高年级开展 “模拟法庭”“法治宣传进社区” 等活动,在复杂实践中深化法治观念。例如,在 “我们是公民”单元教学中,可设计 “权利与义务” 主题实践链:先通过 “校园权利小调查” 了解学生权益现状,再以 “我是普法小使者” 为任务,让学生制作法治手抄报并向家人宣传,最后开展 “模拟人大代表提案” 活动,体验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实现责任意识与政治认同的协同发展。此外,结合传统节日与纪念日开展主题实践,如清明节参观烈士陵园、国庆节组织 “向国旗敬礼” 活动,使实践活动与文化传承、价值塑造相融合,形成序列化的素养培育路径。
四、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构建策略:以发展性评价驱动素养提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需突破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构建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兼顾知识理解与行为表现,如通过 “校园道德情境判断” 问卷考查学生的价值认知,通过 “家庭劳动打卡” 记录评估责任意识的践行情况;在评价方式上,整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可采用 “素养发展档案袋”,收录学生的实践报告、反思日志、小组互评表等,如在 “与人为善” 单元中,通过同学间的 “友善行为记录单” 追踪道德修养的发展轨迹;终结性评价则设计开放性任务,如 “制定家庭文明公约”“设计社区环保方案”,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建立 “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 — 教师点评 — 家长参与” 的多主体评价机制,如在 “我的健康成长” 单元中,学生通过绘制 “情绪管理成长树” 自评心理素养,家长通过 “家庭沟通记录” 反馈孩子的人格发展,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反思改进的过程。同时,参照课标中的素养水平划分,制定细化的评价量表,如从 “规则认知 — 行为践行 — 价值认同” 三维度评价法治观念的发展层级,增强评价的科学性与指导性。
五、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策略:构建素养培育的生态系统
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整合家庭、学校与社会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学校可牵头建立 “家校社” 协同平台,如邀请家长参与 “家庭道德讲堂”,分享家风建设经验,将学校的道德教育延伸至家庭场景;与社区合作开发 “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派出所、法院,通过职业体验深化法治认知;联合红色教育基地开展 “行走的思政课”,如带领学生走访革命旧址,聆听老党员讲故事,强化政治认同。例如,在 “我们的国家” 单元教学中,可设计 “家庭 — 学校 — 社会” 三级联动活动:家庭层面开展 “我家的爱国故事” 分享,学校层面组织 “国旗在我心中” 主题班会,社会层面参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素养培养在多元场景中形成教育闭环。此外,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如通过班级微信群推送 “每周道德实践任务”,家长上传学生参与家务、社区服务的照片视频,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形成 “目标一致、资源互补、过程联动” 的育人生态,确保核心素养培养的连续性与有效性。
结束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通过生活化的课程整合、情境化的教学创新、序列化的实践活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及协同化的育人机制,能有效打破课堂边界,让道德认知、法治观念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养与外在行为。未来,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进一步关注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如结合数字社会特点融入网络道德教育,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强化社会责任培养,同时深化家校社协同的内涵,开发更多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的素养培育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新时代育人实践中发挥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韩震。核心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 [J]. 课程・教材・教法,2023,43 (03):11-16.
[3] 鲁献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J]. 教学与管理,2022 (1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