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孙进
湖南省岳阳县黄沙街镇中心学校 414117
审美感知是美术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感知能力可通过感官体验,感受艺术的形式美与内涵美,更利于学生提高美术学习水平,提升综合素质能力[1]。因此,教师需探寻有效教学路径,实施多种方法,在不断实践教育中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创设多元审美情境,激发学生感官体验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应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感官体验,这样才能初步感知和感受艺术的美。比如在《色彩的秘密》单元教学时,教师创设自然情境,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雨后彩虹的视频画面,让学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看一看、想一想彩虹的色彩渐变规律,并思考彩虹像什么?看到彩虹时心情如何?学生进入情境融入生活,能够增强感官体验,在思考交流中可初步培养学生对自然色彩的捕捉、感知能力,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情感联想。教学期间教师可准备水彩颜料、透明塑料杯、水等材料,带领学生一同进行色彩实验,尝试调配彩虹色,如红色混合黄色可变为橙色;黄色混合蓝色可变为绿色,在趣味实验中感知色彩混恶化的奇妙变化。教师还可进行触觉延伸,为学生提供不同质感的彩色纸条,包括光滑的纸条、粗糙的纸条等,让学生通过触摸对比感受色彩与材质的关联[2]。这些趣味小活动都能提高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多样情境下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之后教师可通过 PPT 课件对教材相关知识技法进行讲解,并要求学生开展美术课堂练习活动,鼓励学生使用油画棒在湿水彩背景上进行彩虹绘画,在亲自绘画体验中观察和感知水油分离形成的肌理美。
另外,为保证学生的感官体验效果,教师需要打造沉浸式课堂,多利用多媒体、音乐、实物道具等教学技术工具,提供不同质地、特性的绘画工具以及多样的手工材料等。
二、强化美术观察训练,帮助学生发现美
传统课堂上更注重教师的讲解与指导,学生思维发展受限,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需要通过合理的观察训练帮助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3]。比如在《线条的舞蹈》单元教学时,教师可布置课前观察任务,要求学生观察校园中存在的“线条”,通过课堂分享回答能够发现学生观察到的“线条”更多为“几何线条”,像篮球网的交叉线条、楼梯阶梯形成的线条等,在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后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多张图片,包括树枝的粗细曲线(自然线)、风吹红旗的飘动轨迹(动态线)等,进一步带领学生观察,感知多种多样的“线条”,并通过相应的符号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不同线条的特征。之后,教师可展示吴冠中作品《春如线》和毕加索作品《牛》线描稿,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比赏析两幅名作,思考为什么同样都是运用线条进行绘画,但《春如线》表现出春天的柔软,而《牛》则能表现出有力的公牛呢?在此过程中推动学生理解线条的节奏与情绪。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线条”表达情感,将艺术语言与情感相连接,教师可设计趣味游戏,由教师提供多种“线条”材料,包括毛线、铁丝、麻绳等,并给出“愤怒的锯齿线、温柔的曲线、快乐的波浪线、平稳的直线”等题目,要求学生选择对应的材料,利用剪刀、胶水等制作一幅“情绪”拼贴画,进一步观察、体验、感知“线条”的情感表现力。
三、促进学生合作交流,解读艺术作品内涵
理解艺术作品内涵可帮助学生建立情感联结,提高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能够合作交流,实现深度思考探究,以获得更好地学习体验。比如在《传统之美》单元教学时,教师可先利用 VR 资源展示凤凰古城吊脚楼,以及针对其历史背景等知识内容制作微课视频,促进学生沉浸式观察、观看。之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多小组,要求各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提供的图片视频,说说对“凤凰古城吊脚楼”有哪些发现,教师可给予提示,如可从环境、结构、纹样、线条等方面入手。小组合作可降低学习难度,也为所有学生提供更多自由表达的机会,促进学生交流想法、共享经验。小组回答后可由教师指导总结,如学生通过教师的介绍了解到中国古建筑窗棂雕刻的纹样有不同的寓意,像凤凰古城吊脚楼的窗棂和门窗雕花中常见花卉图样,通常象征着吉祥、繁荣。在进一步探究中,教师还可展示多张西方教堂建筑图片,并对其文化历史相关资料进行介绍,再次要求各小组深入探究,思考西方教堂和中国古建筑有哪些不同点?不同的空间形态给人怎样的感受?帮助学生感知西方建筑的“垂直挺拔”和中国古建筑的“水平延展”。课后教师可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各小组走入生活,观察看看城镇中的古建筑,通过问询了解古建筑的文化历史背景,进一步感知“传统之美”。
四、开展多样实践活动,注重评价互动交流
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期间还应设计开展更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等多项素养的发展提升。比如开展“自然寻宝”美术活动,鼓励学生进入田间、进入校园、进入小区等多个区域空间收集落叶、石头、树皮、花瓣等材料,利用放大镜观察材料的表面肌理,以及用手触摸感受、用眼睛观察、用鼻子闻,进一步感受自然之美。或者组织小组卡纸等材料实践制作斗拱结构模型,通过触摸观察了解榫卯的凹凸关系,感知“结构即装饰”的艺术智慧。
另一方面,教师需重视评价交流,既要对学生进行过程性、总结性评价,还要调整评价方式,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多表扬认可学生的积极表现、创意、新奇想法以及微小进步,让学生增强自信,主动参与美术学习。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小组互评,这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期间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内容,通过创设多元审美情境、强化美术观察训练、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开展多样实践活动等方式切实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审美感知能力等素养的发展提升。
参考文献:
[1] 方峥,朱沛雨,赵志毅. 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的理性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25,45(4):134-139.
[2] 程佳. 小学美术课堂中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索[J]. 语文课内外,2022(14):196-198.
[3] 黄立程.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策略研究[J]. 教师,2023(29):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