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小衔接”背景下儿童自主游戏能力培养的策略

作者

梅桦

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第一幼儿园 332500

引言

随着《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落地,“幼小衔接”从“单向准备”转向“双向衔接”,儿童的主体性发展成为核心关注点。自主游戏作为儿童自主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是衔接阶段培养儿童独立性、规则意识与学习兴趣的关键载体。然而,当前部分幼儿园在自主游戏开展中存在“成人主导过强”“游戏与衔接目标脱节”等问题,导致儿童自主游戏能力发展不足,影响衔接质量。因此,研究“幼小衔接”背景下儿童自主游戏能力的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优化游戏环境,筑牢自主游戏能力培养基础

(一)创设“留白式”物理环境

减少固定化、指令性的游戏区域设置,比如摒弃传统“美工区只能画画、建构区只能搭积木”的刻板划分,预留可由儿童自主改造的空间。可配备灵活拼接的桌椅、可自由组合的游戏材料柜,甚至在教室角落设置“百变空间角”,让儿童根据兴趣自主规划游戏场景。这种环境设计能让儿童在自主调整空间布局的过程中,逐步提升空间感知能力与自主决策能力,同时契合幼小衔接中对儿童独立性的培养需求。

(二)构建“支持性”心理环境

教师需转变角色定位,以“观察者”“合作者”而非“指导者”的身份参与游戏,避免直接干预儿童的游戏过程——比如儿童在角色扮演中因“角色分配”产生矛盾时,教师不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先观察矛盾发展与儿童的应对方式。当儿童确实陷入困境、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通过启发性提问(如“你觉得怎样能让游戏继续下去?”“如果换一种分配方式,小伙伴会不会同意?”)引导其自主思考。这种互动模式能营造安全、宽松的游戏心理氛围,让儿童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尊重,进而增强游戏自信心与自主性,为适应小学自主学习场景积累心理基础。

二、创新游戏活动,提升自主游戏能力发展质量

(一)设计“主题生成式”游戏活动

打破教师预设游戏主题的模式,鼓励儿童从生活经验、绘本故事中自主提出游戏主题。教师仅协助梳理主题脉络,将角色分配(如“主持人”“服务员”“小客人”)、规则制定(如“如何邀请小伙伴参加”“生日会流程怎么安排”)等核心环节交由儿童自主完成。在主题推进中,儿童需主动沟通、协调意见,既能培养目标规划能力,也能提升团队协作意识,这与小学集体学习中“小组合作”的需求高度契合。

(二)开展“问题探究式”游戏活动

在游戏中融入生活化、趣味性的问题,让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自主游戏体验。例如,在建构区游戏中,教师可抛出“如何让积木搭建的房子更稳固,不会被碰倒?”的问题;在角色扮演区“小医院”游戏中,提出“怎样让‘病人’等待时不着急,让游戏情节更丰富?”的疑问。随后引导儿童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解决方案——有的小组会尝试用“大积木做地基、小积木搭上层”的方式加固房子,有的小组会设计“病人阅读区”丰富等待环节。儿童在讨论、实践、验证的循环中,不仅能提升自主探究能力,还能培养创新思维,为小学阶段的问题解决学习打下基础。

三、强化家园共育,形成自主游戏能力培养合力

(一)搭建“家园游戏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班级微信群、线下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多元渠道,向家长普及自主游戏对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比如分享幼儿园“儿童自主设计超市游戏”的案例,让家长直观看到儿童在游戏中提升的沟通与规划能力。同时,鼓励家长收集家庭中的生活化游戏资源(如废旧纸箱、瓶盖、旧报纸等),定期带到幼儿园与其他家庭共享——这些材料可被儿童用于搭建“城堡”、制作“玩具道具”,丰富自主游戏的材料供给。此外,还可向家长推荐简易家庭自主游戏(如“家庭角色扮演——超市购物”“亲子手工创意游戏”),指导家长在家中营造自主游戏氛围,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游戏资源互补。

(二)开展“家园游戏共育实践活动”

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全程观察儿童在自主游戏中的表现——比如观看儿童如何自主发起游戏、如何与同伴协商、如何应对游戏中的困难,让家长更清晰地了解儿童的自主游戏能力发展现状与需求。同时,举办“亲子自主游戏设计大赛”,鼓励家长与儿童共同构思游戏主题、准备材料、制定规则并开展游戏,例如有的亲子家庭设计“家庭小课堂”游戏,让儿童扮演“老师”、家长扮演“学生”。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儿童的自主游戏意识得到强化,家长也能更深入地理解自主游戏的价值,从而形成家园协同培养的良好氛围,为儿童幼小衔接提供全方位支持。

四、结论

“幼小衔接”背景下儿童自主游戏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环境、活动、家园共育多维度协同推进。优化游戏环境为儿童自主游戏提供基础保障,创新游戏活动为能力发展搭建核心载体,强化家园共育为培养效果提供有力支撑。通过上述策略的实践,既能帮助儿童在自主游戏中提升独立、协作、探究等关键能力,顺利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也能推动幼儿园游戏教学改革,丰富幼小衔接的实践路径。未来还需进一步结合儿童的个体差异,探索更具针对性的培养策略,持续提升自主游戏能力培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为儿童的长远发展赋能。

参考文献:

[1] 何 徐 水 . 自 主 游 戏 与 儿 童 创 造 力 的 关 系 论 述 [J]. 江 西 教育,2025,(19):81-83.

[2] 陈敏倩. 支持新教师提升儿童自主游戏观察能力[J]. 福建教育,2025,(09):58-61.

收文日期:2025.7.15

作者简介:梅桦、女、江西九江、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课题项目: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 年度普通类重点课题《家园校社“四位一体”多维协作下幼小双向衔接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2PTZD048)主持人:沈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