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肩挑”到“双促进”:学生干部协同发展的实践策略研究
邓娇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省抚州市 344000
学生干部是开展日常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是连接师生的重要桥梁。他们在学校管理、维护校园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预警器”“调节器”的作用,兼有普通学生和学生干部的双重身份,既要应对日常学习又要做好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双肩挑”情况给他们带来了诸多困扰,数据显示,82.3% 的学生干部遭受工作-学习冲突的影响[1],这不仅导致部分学生干部产生消极应对的“摆烂”心理,甚至引发离职现象,因此迫切需要从“双肩挑”模式转变为“双促进”模式。
“双肩挑”与“双促进”的核心概念
1.“双肩挑”的内涵与特征
“双肩挑”指学生干部同时承担繁重的学业任务和复杂的学生工作,其中“00 后”学生干部的“双肩挑”还面临特殊挑战,他们兴趣广泛且个性化需求强烈,常陷入“工作-学习-兴趣”三重博弈[2],其核心是角色冲突与时间冲突的交织。“双肩挑”呈现三个特征:一时间精力分配失衡,工作占用大量课余时间,课堂专注度下降;二能力发展片面化,部分干部擅长活动策划等工作,却疏于学习,语言表达、创新能力等基础素养薄弱;三动机功利化,将职位视为获取荣誉、加分评优的跳板,忽视服务意识。
2.“双促进”的内涵与价值
“双促进”是指通过科学引导与有效支持,使学业与工作从消耗性共存转向良性互促循环,“双促进”模式的价值:对个人而言,有助于实现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对组织而言,能提升学生工作效能,减少因冲突导致的人才流失;对高校而言,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双肩挑”困境剖析
1.核心冲突表现
一是时间与精力的冲突,这是最突出的表现,部分学生干部日均工作时间较长,课余学习时间被严重挤压,影响了学习效果;二是能力发展失衡, 68.5% 的学生认为干部“工作效率一般”,反映出计划能力与执行力的不足[3],这与培养机制中过于注重事务完成、忽视能力迁移有关;三是角色认知模糊,部分学生干部“自我定位不准确”,没有树立服务意识,而是以管理者自居,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进一步消耗精力。
2.支持系统薄弱
培养机制滞后,部分高校将学生干部视为执行任务的工具,忽视了对他们的成长培养,导致干部对工作的教育意义认识不足,工作积极性受挫。评价机制单一,当前对学生干部的评价多侧重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度,而对学业成绩和能力成长关注不足,虽然有建议引入更全面的评价方式,如述职制度,但实际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导致部分干部过于注重工作而忽视学业。
3.个人层面障碍
功利思想的泛滥扭曲了部分学生干部的工作动机。一些干部参与工作是为了评优加分,这种心态使其在面对困难时容易退缩。同时时间管理能力和心理素质不足也是重要障碍,采用通宵、翘课等不合理方式平衡时间,效率低下且影响身心健康,抗压能力欠缺,在面对失败时容易陷入自我否定。
三、实现“双促进”的实践策略体系构建
1.思想引领与价值澄清
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干部参与红色研学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服务精神和责任担当。创新教育形式,采用短视频、情景剧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将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融入其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建立线上学习社群,开展换位思考等活动,促进干部与同学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改善干群关系。
2.能力赋能与精准培训
根据不同层级干部的职责需求,设置针对性的培训内容,班级干部重点提升时间管理、沟通协调等基础能力,校级干部则需要加强项目管理、危机处理等高级能力的培养。注重“迁移力”的培养,设计“能力迁移工作坊”,启发干部思考如何将工作中培养的组织规划能力应用到学习计划制定中,如何将学业中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实现能力的相互迁移和提升。鼓励学生干部参与“挑战杯”“互联网 + ”等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公益创投、志愿服务等活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4]。
3.机制优化与制度保障
科学设计岗位和任职制度,推行任期制,避免干部长期任职带来的疲劳和压力,根据干部的课余时间、兴趣特长、学业成绩等因素进行岗位匹配,减少工作与学习、兴趣的冲突。建立学业与工作的协调机制,在考试等关键时期适当减轻干部的工作负担,与教务部门沟通,开设“弹性答疑”通道,弥补缺课损失。构建三级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团委老师、辅导员组成共同对干部进行学术指导、工作督导和生涯规划。发挥高年级优秀干部的朋辈指导作用,分享时间管理和平衡学业与工作的经验技巧。
4.评价与激励机制改革
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干部的表现,评价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学业成绩、能力成长、服务态度等方面,采用多主体评价方式,结合教师、同学和自我评估,确保客观性和全面性。创新激励方式,激发内生动力,针对“00 后”干部的特点,可采用“徽章激励”,如“时间管理大师”“最佳协调者”等电子徽章,契合其个性化需求。建立干部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成长轨迹和进步,作为推优入党、就业推荐等的重要依据。
四、预期效果与展望
1.预期效果
通过构建和实施“双促进”的实践策略体系,学生干部的学业成绩和工作能力有望同步提高,时间管理和抗压能力等得到提高,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学生组织的活力和工作效能将得到增强,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得到改善。高校的育人环境将更加优化,形成学习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未来展望
从“双肩挑”到“双促进”的转变,是从“被动应对冲突”到“主动创造价值”的思维革新。未来可结合具体高校的实践案例,对策略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和优化,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需要持续关注此模式的适应性,不断创新策略和方法,加强对学生干部成长规律的研究,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欧贤才,孟祥辉.高校学生干部工作-学习冲突量表的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高教论坛,2022(9):60-63.
[2]杨帆,王冲,吴玥.高校“00 后”学生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西部,2019(14):132-133.
[3]王倩.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干部学习与工作现状调查研究[J].高教学刊,2018(10):194-196.
[4]雷楹,王明露.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成才之路,2024(25):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