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策略探析

作者

张珍平

和林格尔县云谷综合服务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 011500

1. 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1 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已形成一定规模,涵盖水库、灌排渠道、机井等类型,水库发挥调蓄洪水和保障灌溉的核心作用,灌排渠道构成灌溉排水网络,机井补充缺水地区灌溉需求,这些设施通过拦蓄洪水、调节水量等方式,为稳定农业生产奠定基础。管理机制上,已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多级体系,水利、农业、气象等部门分工协作,各地制定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为防汛抗旱提供组织保障。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设施因建设年代久、维护不足,出现老化失修,如小型水库坝体渗漏、渠道坍塌淤塞,且早期建设标准低,难以应对复杂水旱灾害。管理机制存在部门协调不畅、责任落实不明、应急响应效率低等问题。技术应用滞后,监测依赖人工导致数据时效性差,预警系统不完善,调度指挥以经验为主,影响防汛抗旱效果。

2. 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的关键技术应用

2.1 监测预警技术

2.1.1 水文气象监测

雨量传感器、水位计、土壤墒情监测仪等设备在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监测中得到应用,这些设备能够实时采集雨量、水位、土壤含水量等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至数据中心,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数据中心对接收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形成各类监测报表和曲线图,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支撑[1]。

2.1.2 灾害预警系统

基于监测数据构建的灾害预警模型和系统,能够对水旱灾害进行预测和预警。该系统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的分析,运用数学模型和算法,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强度和影响范围。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信息,通过短信、广播、微信等多种渠道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农民发布,提醒做好防灾减灾准备工作,为防汛抗旱争取宝贵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2]。

2.2 工程技术措施

2.2.1 防汛工程技术

堤防加固技术通过采用防渗、护坡、培厚等措施,提高堤防的抗洪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堤防溃决。水库除险加固技术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库进行大坝防渗处理、溢洪道改造、闸门更新等,以提升水库的蓄洪、防洪和水力调节能力。河道疏浚技术通过清除河道内的淤泥、杂物等,拓宽河道断面,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减少洪水对沿岸农田的威胁,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水利设施的防洪能力。

2.2.2 抗旱工程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能够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求精准供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地下水开发利用技术通过合理布局机井、采用先进的抽水设备等,科学开发地下水资源,为干旱地区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人工增雨技术则是在适当的气象条件下,通过发射火箭弹、燃烧烟条等方式,促进云层降水,增加降雨量,缓解干旱状况[3]。

3. 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策略

3.1 设施建设与维护策略

3.1.1 科学规划与建设

结合区域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规划。在规划中,要合理布局水库、灌排渠道、机井等设施,确保设施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完整的防汛抗旱体系。同时,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确定设施的建设标准,提高设施的抗灾能力和适应性。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和设计要求施工,保证工程质量,确保新建的水利设施能够充分发挥防汛抗旱作用。

3.1.2 常态化维护与更新

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制度,明确维护责任主体和维护周期。定期对水利设施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及时发现和处理设施存在的问题,防止设施老化失修加剧。对于老化严重、功能丧失的设施,按照规定程序

进行更新改造,提升设施的性能和效率。

3.2 管理机制优化策略

3.2.1 健全协调联动机制

加强水利、农业、气象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流信息、研究问题、部署工作。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监测数据、灾害信息、工程建设等信息的实时共享,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

3.2.2 完善责任落实机制

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农户在农田水利防汛抗旱中的责任,制定责任清单,将责任细化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失职渎职、造成严重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问责。同时,加强对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责任得到切实履行,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保障防汛抗旱工作有序开展。

3.3 应急管理策略

3.3.1 应急预案完善

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预案中要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响应流程、救援措施、物资储备、人员转移安置等内容,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按照预案有序开展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完善,提高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和协同配合水平。

3.3.2 应急物资储备与调度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根据区域防汛抗旱的需求,合理确定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和储备地点。储备的物资包括水泵、发电机组、防汛沙袋、抗旱设备、救生器材等,并定期对物资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物资完好可用。建立高效的应急物资调度机制,明确物资调度的责任部门和流程,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调配应急物资,确保应急物资及时送达灾区,满足防汛抗旱救援工作的需要[4]。

3.4 技术创新与应用策略

3.4.1 推广信息化技术应用

加大对水文监测、预警预报等信息化技术的投入,更新和完善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数据的采集精度和时效性。建设智能化管理平台,整合监测数据、气象信息、水利工程信息等资源,实现对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状况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防汛抗旱管理的精准性和效率。

3.4.2 引进先进工程技术

积极引进和推广节水灌溉、堤防加固、水库除险等先进工程技术,提升农田水利设施的技术含量和抗灾能力。组织技术培训,提高技术人员和农民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水平,确保先进技术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同时,鼓励技术创新,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农田水利防汛抗旱技术研究,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技术、新设备,为农田水利防汛抗旱提供技术支撑。

结束语:

总之,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粮食稳定供应的重要工作。当前,我国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设施、机制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通过采取科学的设施建设与维护策略、优化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措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邓海英. 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对策[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07): 239-240.

[2]张海波. 探讨农田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中的作用[J]. 新农业, 2023,(08): 101-102.

[3]李瑾. 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对策分析[J]. 南方农业, 2022, 16 (08):222-224.

[4]贾存斌. 防汛抗旱与农田水利管理的相关分析[J]. 黑龙江粮食, 2021,(10): 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