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治中灰土挤密桩的应用

作者

韩江跃

嵩县路通公路养护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引言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道路建设,路基的稳定性是关键。未经处理的湿陷性黄土路基,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因湿陷导致路面不均匀沉降,从而产生裂缝、变形,甚至引发道路塌陷,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和道路使用寿命。因此,对于湿陷性黄土路基,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处治措施,以改善其工程性能,增强其抗湿陷能力,确保道路结构的长期稳定。灰土挤密桩是一种常见的湿陷性黄土路基处治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土体的承载能力,起到加固土体的显著效果。

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危害性

湿陷性黄土,主要形成于第四纪全新世,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这种土体的形成与气候、地表植被、地下水条件及地质历史密切相关。其特点主要在于隐蔽性、时效性、易发性、重现性。在公路施工中,若为湿陷性黄土路基,则会严重损坏道路结构,造成地基不稳定等情况,其主要危害如下:

1、湿陷性黄土对道路结构的破坏。湿陷性黄土在遇到水分时,其体积会发生显著的收缩,导致路基下沉,路面出现裂缝。这种现象在道路建设中尤为常见,尤其是在雨季,路基的不均匀沉降会导致路面结构的破坏,影响行车安全和道路使用寿命。此外,湿陷还会导致桥梁、涵洞等构筑物的承载力下降,甚至引发结构破坏。

2、地基稳定性问题。湿陷性黄土的不稳定性会对地基产生严重影响,可能导致建筑物基础下沉,造成建筑物倾斜、开裂。这不仅威胁到建筑物的安全,还可能影响周围环境,如导致相邻建筑物的连锁反应,对居民生活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3、地下管线损坏。湿陷性黄土路基的不均匀沉降会对埋设在地下的管道、电缆等基础设施产生拉伸或剪切力,可能导致管道破裂、电缆损坏,影响供水、供电、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造成大面积的公共服务中断。

4、环境影响。湿陷性黄土问题可能导致土壤侵蚀,影响土壤结构,进而影响植物生长。此外,道路沉降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增加洪水风险,对河流生态系统和农田灌溉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修复过程中的土方作业可能产生大量扬尘,影响空气质量,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5、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由于湿陷性黄土引发的路基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修复和维护。这不仅增加了道路建设和维护成本,还可能因道路封闭或交通拥堵导致经济损失,如延误物流、影响旅游业等。此外,频繁的道路维修也会给公众出行带来不便,降低生活质量,影响社会稳定。

二、工程概况

某公路工程沿线多为黄土层,厚度大,呈中等-强湿陷特点, 5~10m 为湿陷层厚度范围。为了消除湿陷性,有效提升路基稳定性和地基承载能力,经多方商议,最终决定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本路段湿陷性黄土问题,希望能够通过灰土挤密桩施工,消除黄土湿陷性,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

三、灰土挤密桩技术原理

灰土挤密桩最早产生于前苏联,主要用于黄土地基湿陷性消除方面,到20 世纪中期才得到了逐步推广及大量使用。灰土挤密桩是指在地基土上通过冲击进行挤土成孔,随后将灰土夯填到孔内以此成桩。成孔过程中,桩孔位置的土将由侧边不断挤出,进而能够挤密桩附近的土。灰土挤密桩能够充分混合各类比例的熟石灰和土,且利用多种方法向孔内夯入灰土。其加固原理为,其一利用成孔与夯实地基土被挤压成孔,促使桩孔中的土体由侧面挤出,此时压缩、扰动与重塑为桩附近土体的主要状态,如土体挤密到相应程度,即可消除其湿陷性;其二作为一种气硬性胶凝物质,石灰是最常用的一种建筑材料。当充分混合熟石灰和土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进而有硅酸钙等水化物等生成,待其凝结后即可形成具备较高强度的桩体,当桩体与土体(挤密后)相互结合,即可形成复合地基。

四、灰土挤密桩施工技术要点

1、施工准备

施工前期,需做好清表和土方开挖工作,要求开挖至灰土桩设计顶标高处,现场做“ 三通一平” 、根据基础平面图进行轴线、桩位测量与设置。为了保证后期大面积施工质量,可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路段作为试验段,从而确定各项施工参数,比如填料分层厚度、夯击次数、灰土拌和量等等。待试验段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大面积施工。

2、材料选择

(1)石灰。石灰是灰土挤密桩施工工艺的主要材料,可采取新鲜的生石灰,保证石灰内活性 CaO+MgO 含量在 55% 以上,粒径不大于 5mm ,含石量小于或等于 5%

(2)土料。按照设计规定,合理选择土料。要求采用塑性指数 4 以上的粉土,其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 5% ,严禁使用粗粒土、膨胀土等。

3、测量放样与桩位布设

按照设计要求,将路基边桩、中桩等位置测定出来,并确定各桩位和路中心的间距,并布设路线控制桩。布桩时,要求采用正三角形,钻孔深度控制在 30~40cm, φ 2.5cm ,并灌入白灰标注及编写桩位号。

4、成孔

在灰土桩夯实加固地基当中,成孔至关重要,成孔直接的优劣,对夯实效果和地基承载能力影响很大。按照成孔是否取土划分,可将其分为 2大类,第一,排土法成孔,又包括2 类,即人工法成孔,长螺旋钻机成孔。第二,挤土法成孔,又包括三类,即锤击沉管法、振动沉管法及冲击成孔法。其中适用性最强的为冲击成孔法,基本上不受地下水等因素制约。按照施工要求,灰土挤密桩施工中,可按照“ 外—内” 的顺序进行设置,为了避免振动挤压过程中,相邻孔会出现缩孔、塌孔等问题,同一排当中可间隔1~2 孔布设。在整个成孔施工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钻进进入施工现场之后,可按照桩长进行钻塔、钻杆安装,严控钻具长度,避免因长度不合适,影响钻孔垂直度。

第二,钻机定位后,可先做相关检查,钻尖和土桩点之间的误差要严控在 10mm 以内。与地面接触后,要放慢下钻速度,特别是遇到地表硬层、冻土层时,应先通过风镐等将硬层、冻土层凿破后,再进行钻进施工。

第三,钻至设计孔深,需做好各项检查工作。比如,钻孔深度是否达到要求,是否存在虚土等等。

5、夯实成桩

采用 100~300kg 夯锤进行夯实成桩。在夯实过程中,主要施工流程为先连续对孔底处进行8 次夯击,待保证地基土密实度满足要求后,按照“ 一填三夯” 的原则进行填筑施工,成桩之后,便可通过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并进行灰土垫层填筑。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由于本身土质结构疏松,具有较大的孔隙比,决定了其承受外部应力时容易发生变形,且遇水后极易发生沉降、塌陷。如果在这样的地基上建设公路,一旦地基处理技术不当,就容易引发各种公路质量病害,势必为公路后期使用埋下重大安全隐患。为此,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路基病害处治措施,消除湿陷性,提高地基强度,减小地基变形,改善黄土地基的工程特性。

参考文献:

[1]杨喜.大厚度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与防护——以兰州新区田园综合体项目为例[J]. 大众标准化,2023

[2] 陈俊璋;刘琼.浅谈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以宁夏地区地质条件为例[J].价值工程,2019

[3]王钢,田晓,刘志勇,韩克磊,黄晓星,吕溪源. 巴基斯坦湿陷性黄土路基浸水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2019,8(03):659-665.

[4]杜建平.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及控制要点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20,(6).64~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