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排污许可制度在固定污染源治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作者

高培育

陕西省环境调查评估中心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引言

固定污染源作为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其有效治理直接关系到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存在监管分散及标准不统一以及执法效率低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排污许可制度通过“ 一证式” 管理,将企业污染物排放的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处罚有机结合,构建全过程全要素的环境管理体系。该制度自2016 年在全国试点推行以来,已成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然而关于其实际应用效果的定量化评估研究相对不足缺乏系统性的实证分析。

1. 排污许可制度在固定污染源治理中的关键问题识别

1.1 传统固定污染源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传统的固定污染源管理模式主要依托环境影响评价及“ 三同时” 制度以及排污收费等手段,存在制度碎片化监管盲区多等问题,通过对全国387个地级市环境管理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传统模式下平均每个城市存在1247个监管盲点,企业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污染治理效果不佳。

1.2 排污许可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创新机制

排污许可制度基于环境容量理论和污染者付费原则,通过将排污权利化及排污行为规范化实现从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与从分散管理向统一管理的转变,该制度创新性地引入了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将固定污染源按照环境影响程度分为重点管理及简化管理以及登记管理三类,实现了精准化监管。

2. 排污许可制度在固定污染源治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基于污染源特征的分类管控体系构建

排污许可制度根据固定污染源的行业类别及生产工艺以及污染物产生量等因素,建立了科学的分类管控体系,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化工行业企业中 89.7% 被纳入重点管理,纺织印染行业中 72.3% 执行简化管理,小型制造企业中 94.2% 采用登记管理[1]。这种差异化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监管效率,将有限的监管资源集中到高风险污染源上。

分类管控体系的核心在于建立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企业规模与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量等12 个关键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计算综合风险评分,风险评分大于 80 的企业纳入重点管理,评分在40-80 之间的执行简化管理,评分低于40 的实行登记管理。

2.2 动态化许可证管理与实时监控系统集成

排污许可证管理实现了从静态审批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许可证载明了企业基本信息与主要生产设施及产排污环节等详细内容,并设置了有效期限和延续条件。通过与在线监控系统及视频监控系统以及用电监控系统等信息化手段的深度融合,构建全天候全覆盖的监管网络。

苏州工业园区的实践表明实时监控系统的应用使违法排污行为的发现时间从平均7.3 天缩短至2.1 小时,处置响应时间从48 小时压缩至4 小时[2]。系统自动识别异常排放数据,触发预警机制,实现了从被动执法向主动监管的转变。

3. 排污许可制度治理效果的定量化评估

3.1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与数据采集方法

构建了涵盖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管理效益三个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环境效益指标包括污染物削减率及环境质量改善程度以及生态风险降低水平,经济效益指标包括企业治污成本变化及环保产业发展水平以及绿色发展效益,管理效益指标包括监管效率提升及执法规范化程度以及企业合规率变化。

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长三角地区化工纺织造纸钢铁四个重点行业中选取 196 家企业作为样本,收集了 2019-2024 年的连续监测数据。通过建立对照组(未实施排污许可制度的企业)和实验组(实施排污许可制度的企业),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制度实施效果。下表为主要污染物削减效果统计分析结果:

表1 排污许可制度实施前后主要污染物削减效果对比

展,色度和悬浮物去除率均超过 90‰

3.2 基于控制变量的治理效果对比分析

为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研究控制了企业规模及技术水平以及市场环境等变量,专门分析排污许可制度的净效应,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排污许可制度对污染物削减的贡献率为 67.8% ,显著高于其他环境管理措施。

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回归结果显示企业规模( β=0.234 , p<0.05 )技术投入强度( β=0.418 , p<0.001 )监管频次( β=0.312 , p<0.01 )对治理效果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企业年龄( β =-0.156 , p<0.05 )对治理效果存在负向影响。

3.3 不同行业污染物削减效率差异化研究

不同行业在污染物削减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化工行业由于污染物种类多及治理难度大,但在强制性管理措施推动下削减效果最为显著,主要污染物平均削减率达到 43.7‰ 。钢铁行业依托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二氧化硫和烟尘削减率分别达到 46.2% 和 52.1‰

造纸行业在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控制方面效果突出,削减率分别为 48.3% 和 41.7% ,主要得益于清洁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循环水利用系统的完善[3]。纺织行业污染物削减相对平缓,但在印染废水治理方面取得了重要进

结语

排污许可制度通过分类管控体系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固定污染源管理中的制度碎片化问题,实现了监管资源的精准配置,动态化许可证管理与实时监控系统的深度融合,将违法行为发现时间大幅缩短显著提升了监管效率。定量化评估结果表明该制度在主要污染物削减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不同行业呈现的差异化治理特征为精准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制度创新的核心在于将环境风险评估模型与分级管理相结合,构建了覆盖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行业差异化管理机制,强化实时监控技术应用,推动排污许可制度在固定污染源治理中发挥更大的制度效能。

参考文献:

[1]王家祺. 排污许可制度的应用研究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5,6 (08): 176-178.

[2]周亮. 排污许可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衔接策略研究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5, 6 (07): 176-17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