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中的矿山灾害预防与应急响应策略
张春红
公民身份号码141124198602170037
引言
从矿业企业的角度分析,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地质灾害会严重影响生产效率,也会增加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严重的会产生塌井事故。这些灾害一旦发生,不仅危及矿工生命安全,还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与生态破坏。制定科学有效的矿山灾害预防与应急响应策略,是保障矿业可持续发展、践行安全生产理念的必然要求。
一、采矿工程中主要矿山灾害类型与特点
1.1 地质灾害的致灾机理与特征
地质灾害是采矿工程的常见风险,主要包括顶板坍塌、岩爆、地表塌陷等。其致灾机理源于采矿活动对原始地质应力平衡的破坏,当采掘作业改变岩体结构与应力分布时,若未及时支护或支护强度不足,极易引发顶板垮落;深部开采中的高地应力环境,则可能诱发岩爆灾害,造成设备损毁与人员伤亡。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且受地质构造、开采深度与方法的多重影响。例如,在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区域开采,灾害发生概率显著增加;而地下开采形成的采空区若未妥善处理,将导致地表塌陷,威胁周边建筑与生态安全。其隐蔽性特征使灾害前期征兆难以察觉,增加了防控难度。
1.2 瓦斯与火灾灾害的风险特性
瓦斯与火灾灾害相互关联,是矿山安全的重大隐患。瓦斯灾害主要表现为瓦斯爆炸与突出,瓦斯积聚达到爆炸浓度后,遇火源即会引发剧烈爆炸;而瓦斯突出则是在高瓦斯压力与地应力作用下,瓦斯与煤体突然喷出,破坏巷道设施并引发窒息危险。火灾灾害多由电气故障、明火管理不当或煤炭自燃引发,井下通风不畅会加速火势蔓延,同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这两类灾害具有连锁反应特性,瓦斯爆炸可能引发火灾,而火灾又会加速瓦斯释放,形成恶性循环。
1.3 水害与尾矿库灾害的潜在威胁
水害主要包括透水、突水等,其成因涵盖地表水渗透、老空区积水、含水层破坏等。当采掘作业接近水体边界或揭露导水通道时,大量水涌入井下,会瞬间淹没巷道,造成人员溺亡与设备损坏。水害具有隐蔽性与突发性,地下含水层分布复杂,难以精准预判突水位置与水量。尾矿库灾害则涉及溃坝、渗漏等风险,尾矿堆积体若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善,在暴雨、地震等外部诱因下,可能发生溃坝事故,尾矿携带的有害物质将污染周边土壤与水体,引发生态灾难。两类灾害均对周边环境与公共安全构成长期威胁,且灾害后果修复难度大、周期长。
二、矿山灾害的系统性预防策略
2.1 工程技术层面的灾害防控措施
工程技术防控是灾害预防的基础手段。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采用先进的支护技术,如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液压支架支撑等,增强巷道与采场稳定性;通过充填采矿法、崩落法等合理规划开采顺序,控制地压活动。针对瓦斯灾害,实施瓦斯抽采技术,利用地面钻井、井下钻孔等方式降低煤层瓦斯含量;优化通风系统,确保工作面风量充足、风流稳定。火灾防控则需加强电气设备防爆管理,采用阻燃材料与隔爆设施,同时建立火灾监测系统,实时监控井下温度与烟雾浓度。水害防治可通过超前钻探、物探等手段探查水文地质条件,设置防水闸门、排水系统等设施。这些技术措施需结合矿山实际条件,进行动态优化与综合应用,形成立体防控体系。
2.2 管理体系优化与制度保障策略
完善的管理体系与制度是灾害预防的核心保障。企业需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在灾害防控中的职责,将安全目标纳入绩效考核。加强安全培训,通过理论教学、实操演练等方式提升员工风险辨识与应急处置能力;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定期开展全方位安全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实施闭环管理。同时,制定严格的动火作业、爆破作业等审批流程,规范高危作业管理。此外,引入现代化安全管理理念,推行安全标准化建设与风险分级管控,构建双重预防机制,从制度层面消除管理漏洞。通过定期修订与完善制度,确保管理体系适应矿山开采条件变化,实现安全管理的长效化。
2.3 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监测预警系统是灾害预防的 “千里眼” 与 “顺风耳”。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采集井下瓦斯浓度、顶板位移、水文参数、温度等关键数据,通过物联网与大数据平台进行整合分析。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建立灾害预警模型,一旦监测数据超过阈值,系统自动发出声光报警,并通过短信、APP 推送等方式通知相关人员。例如,基于微震监测技术捕捉岩体破裂信号,预测顶板垮落风险;通过瓦斯浓度动态变化趋势分析,预判突出危险。与此同时,构建可视化监控平台,管理人员可直观掌握井下安全状况,及时调整防控措施。监测预警系统需定期维护与升级,确保数据准确性与系统稳定性,为灾害预防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三、矿山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构建
3.1 应急响应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科学的应急响应组织架构是高效救援的前提。矿山企业应成立应急指挥部,由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指挥,下设抢险救援、医疗救护、技术支持、后勤保障等专业小组。应急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救援工作,制定救援方案;抢险救援组承担人员搜救、灾害控制任务,需配备专业救援装备与队伍;医疗救护组负责伤员救治与现场急救;技术支持组提供地质、通风等技术分析,辅助决策;后勤保障组保障物资供应、交通通讯等需求。
3.2 灾害救援实施流程与技术支持
灾害救援需遵循科学流程并依托技术支撑。灾害发生后,首先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井下人员按逃生路线撤离,同时封锁灾害区域,防止灾情扩大。救援队伍进入现场前,需通过监测数据评估风险,制定安全救援方案。在瓦斯爆炸、火灾等灾害救援中,采用正压通风、惰化灭火等技术,降低救援风险;针对透水事故,利用排水设备强排积水,配合生命探测仪搜寻被困人员。技术支持方面,借助三维建模、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灾害场景,辅助制定救援路线;利用无人机、机器人等设备进行危险区域侦查,获取实时信息。
3.3 灾后处置与恢复重建策略
灾后处置与恢复重建是减少损失、恢复生产的关键环节。灾害结束后,需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形成报告并提出整改措施。对受损设备、巷道进行安全评估与修复,确保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同时,开展环境治理,如处理火灾后的有毒气体残留、修复透水造成的生态破坏等。在恢复生产阶段,制定分步复产计划,优先恢复通风、排水等关键系统,逐步恢复采矿作业。
四、结论
矿山灾害预防与应急响应是保障采矿工程安全的核心环节。通过系统性预防策略降低灾害发生概率,构建科学的应急响应机制提升救援效能,可有效减少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未来需持续推动技术创新、管理优化与体系完善,实现矿山灾害防控能力的全面升级,助力矿业安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皓东.甘肃某煤矿采矿活动引发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测及防治措施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24,44(02):267-272.
[2]沈佩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技术研究[C]//河南地球科学研究进展(2022).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四院;,2023:167-173.
[3]马欣.采矿工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控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1,(21):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