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环境下的负荷预测与优化调度
常红伟
公民身份号码130423198904042839
引言
伴随新能源发电占比提升、分布式电源广泛接入以及用户侧互动需求增强,智能电网的负荷特性日趋复杂,传统调度模式已难以适应其动态变化。负荷预测作为优化调度的基础,其准确性直接影响电网运行稳定性与经济性。研究契合智能电网特性的负荷预测与优化调度方法,成为推动电力系统智能化、高效化发展的关键课题。
一、智能电网负荷预测现状与需求
1.1 智能电网负荷特性分析
智能电网的负荷特性呈现显著的多元化与动态化特征。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与波动性,如光伏受光照强度、风电随风速变化,导致发电侧电力供应不稳定,间接影响负荷波动;分布式电源与储能设备的接入,使电网从单向供电转变为双向功率流动,负荷分布更加复杂。用户侧需求响应机制的引入,使用电行为更具灵活性,如分时电价政策下用户调整用电时段,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的随机性,均加剧了负荷曲线的不确定性。此外,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用电特性差异显著,商业建筑、工业企业与居民用户的负荷曲线形态各异,进一步增加了负荷特性分析的难度。
1.2 传统负荷预测方法的局限
传统负荷预测方法在智能电网环境下暴露出诸多不足。基于统计分析的方法,如回归分析、指数平滑法,依赖历史数据的统计规律,难以适应新能源接入与用户行为变化带来的非线性、非平稳负荷波动;时间序列模型,如 ARIMA,虽能捕捉负荷的周期性与趋势性,但对突发事件、政策调整等外部因素的响应能力较弱。物理模型法需精确构建电网结构与设备参数,计算复杂度高且模型更新滞后。这些方法多基于单一数据来源,缺乏对气象、经济、政策等多因素的综合考量,预测精度与时效性难以满足智能电网实时调度需求,在复杂场景下易出现较大偏差。
1.3 智能电网对负荷预测的新需求
智能电网的发展对负荷预测提出更高要求。为保障电网稳定运行,需实现超短期(分钟级)、短期(小时 - 日级)、中长期(周 - 年级)的全时间尺度精准预测,以应对不同时段的调度决策需求。面对多源异构数据爆发式增长,需具备融合气象数据、经济指标、用户行为数据等多源信息的能力,挖掘数据间潜在关联。此外,随着电网智能化水平提升,要求负荷预测模型具备自适应学习与动态更新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新能源渗透率变化、用户用电模式转变等新情况,同时满足调度系统对预测结果实时性、可靠性与可解释性的严格标准。
二、负荷预测关键方法与技术
2.1 基于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
基于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通过分析负荷数据的历史变化规律进行预测。移动平均法通过计算滑动窗口内数据的均值,平滑短期波动,适用于处理具有稳定趋势的负荷数据;指数平滑法赋予近期数据更高权重,能更快响应负荷变化。自回归整合滑动平均模型(ARIMA)通过差分处理将非平稳序列转化为平稳序列,结合自回归与滑动平均环节,有效捕捉负荷数据的趋势、季节性与周期性特征。然而,此类方法假设数据具有统计平稳性,在智能电网复杂多变的环境下,需结合数据预处理与模型改进,如引入季节性差分、趋势项调整等,以提升对非平稳负荷的预测能力。
2.2 人工智能预测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强大的非线性处理与学习能力,为负荷预测提供新途径。人工神经网络通过构建多层神经元结构,模拟人脑处理信息的方式,自动提取负荷数据的复杂特征,其中反向传播算法可有效优化网络参数,提升预测精度;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作为递归神经网络的改进型,通过门控机制解决梯度消失与爆炸问题,擅长处理具有长期依赖关系的时间序列数据,在负荷趋势预测中表现突出。支持向量机(SVM)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通过核函数将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寻找最优分类超平面,在小样本负荷预测场景中优势显著。这些算法需合理选择模型结构与参数,并结合数据清洗与特征工程,以发挥最佳预测效能。
2.3 多源数据融合预测策略
多源数据融合策略通过整合多维度信息提升预测准确性。将气象数据(温度、湿度、风速等)与负荷数据结合,可量化天气因素对用电需求的影响,如高温天气下空调负荷激增;引入经济指标(GDP、工业增加值等)能反映宏观经济活动与用电需求的关联,辅助中长期负荷预测;用户行为数据(智能电表实时数据、用电习惯等)则为短期负荷预测提供微观视角。数据融合可采用特征级融合,将不同数据源的特征进行归一化与组合;决策级融合则基于多个单模型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决策。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与深度学习技术挖掘数据间复杂耦合关系,构建多源信息驱动的负荷预测模型,增强模型对复杂场景的适应性。
三、智能电网优化调度策略与实施
3.1 基于负荷预测的调度模型构建
基于负荷预测构建调度模型需综合考虑电网运行约束与目标优化。以预测负荷曲线为基础,建立包含发电成本、网损、碳排放等多目标函数,平衡经济性与环保性;同时设置功率平衡、电压稳定、设备容量等约束条件,确保电网安全运行。模型架构可采用分层分布式设计,将大电网分解为多个子区域进行协同优化,降低计算复杂度。引入鲁棒优化与随机优化方法,针对负荷预测误差与新能源出力不确定性,生成具有抗干扰能力的调度方案,增强调度决策的可靠性。此外,通过模型参数动态调整与算法迭代优化,实现调度模型与电网实时状态的动态匹配。
3.2 多能源协同优化调度方案
多能源协同优化调度方案旨在整合多种能源资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构建以电力为核心,融合天然气、氢能、储能等能源的综合能源系统模型,分析不同能源间的转换与互补关系,如电 - 气耦合设备实现电力与天然气的双向转换。制定协同调度策略,在负荷低谷期利用剩余电力制氢或压缩空气储能,高峰时释放能量;协调新能源发电与常规机组发电,优先消纳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耗。
3.3 优化调度的实施保障与技术支撑
优化调度的实施需完善的保障体系与技术支撑。在技术层面,构建高速、可靠的通信网络,实现电网设备、分布式电源与用户终端的实时数据交互;开发智能调度决策支持系统,集成负荷预测、模型计算、方案评估等功能模块,提升调度自动化水平。管理层面,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机制,打破信息壁垒,促进源 - 网 - 荷 - 储各环节协调运作;制定适应多能源协同调度的市场机制与政策体系,如分时电价、辅助服务市场,激励各方参与优化调度。
四、结论
智能电网环境下的负荷预测与优化调度是实现电力系统高效运行的核心环节。通过创新预测方法、融合多源数据、构建协同调度策略,可有效提升电网资源配置能力。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完善多能源协同机制,推动智能电网向更安全、经济、绿色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凯,王枫,周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调度优化研究[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4,(12):10-12+19.
[2]林铭旭.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网负荷预测与优化调度系统设计[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4,(12):210-212.
[3]魏一.基于用电数据分析的电力负荷预测与经济调度策略研究[D].福建工程学院,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