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电气系统节能措施
张可
中国石油宁夏石化公司 宁夏银川 750021
引言
在工业 4.0 背景下,工厂电气系统节能已从单纯的设备更新转向智能化、系统化的综合解决方案。现代节能技术注重将先进控制策略与能源管理系统相结合,实现从供电侧到用电终端的全过程优化。通过引入实时监测、智能调控和能效分析等技术手段,可显著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这种系统化节能模式不仅关注单台设备的能耗指标,更重视整个电力网络的协同优化,为工厂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体系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1 工厂电气系统能耗特性
工厂电气系统能耗特性呈现多维度特征,与生产流程紧密耦合。工艺驱动环节作为能耗核心,大型电机驱动的压缩机与泵类设备需长时间维持高负荷运转,其能耗占比突出且具有连续性强、波动小的特点。辅助设施如制冷机组与空压机需根据工艺需求实时调整运行状态,呈现间歇性与周期性波动特征。输配电网络因存在阻抗效应,电能传输过程中产生不可避免的损耗,且损耗程度随传输距离与负载率变化呈现非线性变化。照明系统分布广泛且使用时长固定,能耗结构稳定但存在空间分布不均现象。特殊工艺环节如低温环境维持设备需消耗额外电能,进一步增加了能耗复杂性。这些特性表明,电气系统能耗不仅受设备自身效率影响,还与生产工艺动态需求密切相关,需结合运行数据与工艺特点进行多层级优化。
2 工厂电气系统能耗因素分析
2.1 设备能效水平对能耗的影响
电气设备的能效等级直接决定了其运行过程中的电能消耗程度,低效电机、变压器等设备因设计技术落后,能量转换效率较低,在长时间运行中会造成大量电能浪费。尤其是工业环境中大量使用的高压电机,若未采用高效节能型号,其额外的电能损耗会随运行时间累积显著增加。设备老化导致的性能下降也会进一步降低能效,如电机绕组绝缘性能退化会增加运行阻抗,变压器铁芯饱和度增高等问题均会加剧电能损耗,因此设备能效是影响工厂电气系统能耗的基础性因素。
2.2 生产工艺与运行方式的能耗关联
连续性生产流程要求电气设备长时间保持稳定高负荷运行,导致基础能耗居高不下;间歇性生产则因设备频繁启停造成额外的启动电流冲击与热损耗。负荷率变化显著的工艺环节易使设备长期处于非最佳工况运行状态,无法维持高效能区间运行。不合理的生产调度安排可能导致设备空转或低效运行,进一步加剧电能浪费。工艺升级与运行优化对降低电气系统能耗具有重要作用。
2.3 输配电系统损耗的能耗构成
电缆截面积选择不当或线路过长会导致阻抗增大,造成显著的线路损耗;变压器因铁损和铜损效应,在电能转换过程中产生固定比例的能量损失。电网电压波动与谐波干扰会降低电力设备运行效率,增加额外损耗。配电系统设计不合理导致的电压降问题,会使末端设备实际接收电压偏离额定值,不仅影响设备性能还可能增加电能消耗。优化输配电网络结构与采用节能型设备是降低损耗的关键途径。
3 工厂电气系统节能措施
3.1 高效电机与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应用
高效电机作为电气系统的核心动力设备,其能效提升可直接减少基础能耗。采用符合国际能效标准的电机产品替代传统低效型号,通过优化电磁设计与减少机械损耗,显著提升电能转换效率。变频调速技术可根据负载需求动态调节电机转速,避免恒速运行造成的能源浪费,在风机、水泵等变负荷设备中应用效果尤为突出。结合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电机群的协调调度,进一步优化整体能效水平。此项技术的推广需结合设备更新计划与工艺需求,通过性价比分析确定改造优先级,逐步完成高耗能设备的升级替换。
3.2 无功补偿与电能质量综合治理
工厂电气系统中普遍存在的无功功率流动会导致线路与变压器损耗增加,功率因数降低。安装静态或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可有效提高功率因数,减少无功电流在线路中的传输损耗,同时避免因功率因数不达标产生的额外电费支出。电能质量治理设备如谐波滤波器可抑制非线性负载产生的谐波干扰,保障敏感设备的稳定运行并降低附加损耗。综合应用电压调节与不平衡补偿技术,可优化系统供电质量,减少因电压波动导致的额外能耗,形成从无功补偿到电能质量提升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提升整体能效管理水平。
3.3 输配电系统优化与能效提升
通过合理规划电缆截面与供电半径,减少线路阻抗造成的电能损耗;采用低损耗变压器替换老旧设备,降低铁芯与铜损造成的能量损失。应用智能配电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电压、电流等参数,动态调整配电策略以减少线路过载与电压偏差现象。优化配电柜布局与接线方式,减少线路连接点接触电阻造成的能量损耗。对关键供电路径实施冗余设计,确保在部分设备故障时能快速切换至高效供电路径,维持系统整体能效水平,通过多维度措施协同提升输配电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
3.4 智能照明与空调系统的节能改造
工厂照明与空调系统虽单体能耗相对较小,但分布广泛且使用时间长,累计能耗贡献显著。采用高光效 LED 灯具替代传统光源,结合智能感应与分区控制系统,可根据环境光线与人员活动状态自动调节照明强度,避免过度照明造成的能源浪费。对空调系统进行变频改造并优化冷热源配置,根据室内外温湿度动态调整运行参数,提高制冷制热效率。在厂房围护结构增加隔热措施,减少空调负荷需求,形成设备升级与建筑节能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系统能效水平。
3.5 能源管理系统与能效持续优化
构建能源管理系统是实现电气系统能效持续提升的关键支撑,通过安装智能电表与能耗采集终端,实时获取各环节用电数据,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识别高耗能设备与低效运行环节。建立能耗基准与指标评价体系,定期生成能效分析报告,为节能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系统可预设负荷调度策略,在峰谷电价时段自动调整设备运行计划,降低用电成本。结合预测性维护功能,提前发现设备异常状态并进行干预,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能效下降。能源管理系统还可与工厂生产管理系统集成,实现能源消耗与生产工艺的协同优化,形成闭环式能效提升机制,推动工厂电气系统向智能化、低碳化方向持续发展。
结束语
工厂电气系统节能是一项需要持续优化的工程,其成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可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电气系统节能将朝着更精准、更智能的方向发展。这种转变不仅为工业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是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实践,对推动工业领域绿色转型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少帅.电气节能措施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3,43(06):66-68.
[2]肖国军,逯晨旭,张海燕,童莉萍.化工工艺研发过程中节能措施的实施 [J].科技与创新,2022,(14):157-159+165.
[3]王鹏.电气节能措施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运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2,42(12):133-135.
[4]邱宏伟.污水处理厂电气控制设计及节能措施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11):102-104.
[5]王剑琦.工厂电气系统节能措施[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2,12(0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