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实践
高峰
七台河市桃山区教育局 黑龙江七台河 154600
引言
小学教育中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是按主题单元编排的,每个单元所包含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的。这种编排方式使这些教科书有别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材,从而有利于全面地传授道德与法治理念。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从整体出发,强调单元的整体性。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利用教科书中的自然单元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框架,还应独立收集与单元主题相一致的相关信息。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制定学习单元。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围绕 “课时 ”组织内容,与之相比,这种以单元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促进他们核心道德能力的发展,并强调这些主题的教育意义。
1“大整合”:彰显单元整体教学的整体意蕴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单元内容呈现出纵向或横向的相关性。在单元内实施整合教学时,教育者不仅要对单元本身的内容进行综合,还要将单元外甚至其他学科的材料融入其中。这种方法体现了 “大整合 ”的教学策略,其特点是 “内联外引”。 将单元作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整体,教师可以有效整合相关内容,从而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经历转化为一个多元、开放、多维的过程,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小学教育五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二册中,笔者针对 “中国有共产党 ”这一主题,通过 “小单元 ”的形式,为学生引入与 “党史 ”相关的内容。“红色文化 ”与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会师 ”融为一体,使学生对 “党史 ”这一具有凝聚力的叙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是一门重要的结构化课程,不仅在单个课程单元内,而且在各课程单元之间都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提炼和归纳与每个单元相关的核心概念和知识,同时结合相关的课程资源和材料,加深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这种以单元为中心的综合教学方法,超越了按课程和章节组织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单元内相互关联的内容相互促进、相互观照、相互补充,从而优化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学习体验,提高了他们在这些领域的教育成果的整体效果。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不足
教育者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影响着学术机构内道德和法律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依赖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往往导致他们依赖于自学理论知识,缺乏与学生的建设性接触。因此,这就造成了课堂气氛不活跃。
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演变。然而,目前相当多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年龄偏大,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范式,而这些范式在学生的认知框架中已经根深蒂固了很长时间。这种固守可能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构成实质性障碍。
3 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实践
3.1“大统摄”:彰显单元整体教学的思想意蕴
在道德与法治这一具有深远教育意义与社会价值的学科单元综合教学进程中,教育者扮演着极为关键的引领者角色,其首要任务便是善于运用专业的学科知识与敏锐的教育洞察力,精准地提炼和深入地挖掘单元的中心主题。这绝非是一项轻而易举的工作,它要求教育者站在宏观的社会发展视角以及微观的学生认知成长规律的交汇点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条分缕析。以道德与法治单元所涵盖的诸如公平、正义、法治体系构建等一系列复杂且抽象的概念为例,教师需要吃透这些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在社会生活不同场景下的具体呈现形式,进而依据所确定的中心主题进行周密且精细的教学计划编排。
如此一来,方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在主题框架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开启主动探索知识的旅程。这种给予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法,背后有着深厚的教育理论支撑。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学生并非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建构的积极参与者。当他们在既定的主题框架下自主学习时,能够将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与新的学习内容相互碰撞、融合,进而深入理解单元教学所蕴含的内在思想内涵。这一内涵不仅包含着对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条文的阐释,更涉及到这些规范、条文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落地生根,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进一步深入探究,在中心主题的有力指引下,不同学习风格、知识基础以及成长背景的学生能够各展其长,制定出契合自身特点的学习途径和策略。对于擅长逻辑思维的学生,他们或许会选择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世界科技变革历程中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及其背后的道德考量;而形象思维突出的学生,则可能更倾向于收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直观感受全球文化交流融合中中国文化输出的魅力与遵循的道德准则。这种因材施教的结构化方法,能够确保每个学生所接受的道德和法律教育都按照科学合理的系统有序推进,这对于成功达成本单元既定的教育目标无疑起着中流砥柱般的关键作用。
以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 “让世界更美好” 单元的教学实践为例,经过深思熟虑,审慎地采用了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作为总主题。这一主题的选定绝非偶然,它紧密贴合六年级学生初步具备国际视野、渴望了解家国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深度呼应了当下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时代特征。在此主题方法的驱动下,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进一步拓展深化,不仅要助力学生清晰洞察当代全球在科技、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日新月异的变革和长足的进步,更要运用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以及深入浅出的讲解,阐明这些发展在中国本土语境下所催生的独特意义,以及中国力量反哺全球社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例如,在讲述 5G技术的全球推广时,引导学生探讨中国 5G 技术领先背后的科研精神传承(蕴含道德教育)以及相关国际合作协议遵循的国际法准则(涉及法治教育),让学生切实体悟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担当与风采,进而深化对单元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3.2“大贯通”:彰显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意蕴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同一个单元中,知识内容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价值意蕴。为此,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大贯通”的方式,彰显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取向、价值意蕴。教师要善于发掘道德与法治课程单元中的相关价值线索、思想脉络、意义关联,将其作为单元整体教学的主线。这种单元整体教学对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对单元内容进行对比与分析,从中找出相关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梳理单元“主线”,将其贯穿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各个环节,彰显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意蕴。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是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改革的方向,符合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与学习能力提升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又要发挥单元整体中各个章节内容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吕立杰,韩继伟,张晓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课程实施的价值诉求[J]. 课程.教材.教法,2017,37(9):18-23.
[2]张慧.以单元整体教学促进道德与法治“落地”[J].试题与研究,2024,(1 6):64-66.
[3]应凌芝.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以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多样的交通和通信”为例[J].新课程,2024,(8):97-99.
作者简介:
高峰,1974 年4 月出生,女,籍贯:勃利县,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