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市政景观绿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作者

章春美

中恒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 浙江省金华市 321000

一、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愈发凸显。市政景观绿化作为城市建设的关键构成,不仅关乎城市的外在风貌,更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深远影响。其通过植物的生态功能,在改善空气质量、缓解热岛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市政景观绿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2.1 改善空气质量

市政景观绿化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有效维持城市空气的碳氧平衡。同时,植物叶片表面的绒毛、黏液等能够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如 PM2.5、PM10 等,降低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此外,部分植物还能吸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经过自身的生理代谢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显著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为居民提供清新健康的呼吸环境。

2.2 调节城市气候

城市中大面积的硬化地面和密集的建筑物导致热岛效应显著。而市政景观绿化可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将水分从根部输送至叶片并散发到空气中,这个过程会吸收大量热量,从而降低周围环境温度。据研究,城市绿化区域的温度相较于非绿化区域可低 3 - 5℃。同时,绿化还能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流,改善城市微气候,提升居民生活舒适度。

2.3 保护生物多样性

市政景观绿化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为城市中的生物打造了多样化的生存家园与食物供给系统。高大的乔木可为鸟类提供筑巢栖息的场所,低矮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则能为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提供隐蔽的生存空间,不同花期的植物持续为蜜蜂、蝴蝶等传粉昆虫提供花蜜和花粉,而这些昆虫又成为鸟类、蛙类等的食物来源,形成完整的食物链。这种由绿化构建的复杂生态网络,让城市中各类生物得以共存繁衍,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如同为城市生态系统安装了稳定器,使其在面对环境变化时更具韧性,能更好地实现自我调节与修复,维持生态平衡。

三、当前城市发展中市政景观绿化与生态环境关系面临的挑战

3.1 绿化空间被挤压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资源愈发紧张,这种紧张态势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城市开发过程中,部分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将更多的土地投入到能快速带来回报的房地产开发、商业建设等项目中,市政绿化空间因此被大量挤占。一些城市的新建城区,虽然在规划初期设定了明确的绿地率标准,但在实际建设中,由于开发商为了增加建筑面积而压缩绿化面积,导致绿地率难以达到规划标准;老城区则因为建成时间久、建筑密集,改造过程中面临拆迁成本高、居民安置难、停车矛盾等问题,绿化空间的拓展举步维艰,严重不足的绿化面积使得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进而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让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净化空气等方面的能力大打折扣。

3.2 绿化布局不合理

许多城市在进行市政景观绿化规划时,缺乏基于城市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居民实际需求的科学合理布局。一般大型公园如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等距离居住区较远,依赖私家车或长时间公交,上班族、老人因时间或交通成本难以高频接触,绿地沦为 “偶尔打卡地”,可达性较差;而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车流量大的商业区等区域,绿化却严重匮乏,居民难以享受到绿化带来的净化空气、缓解压力等生态福利。例如,一些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为了追求商业价值,高楼林立,留给绿化的空间极为有限,绿地面积稀少。此外,不同区域之间的绿化缺乏有效的衔接,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没有形成连贯且系统的生态网络,这使得绿化在调节城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大大降低了绿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效果。

3.3 绿化植物选择单一

在市政景观绿化中,部分城市过于注重短期的景观效果,在植物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单一化倾向,大量选用那些外形美观但生态功能有限的单一品种植物,尤其是外来观赏品种。这种做法不仅让城市绿化景观显得单调乏味,缺乏自然的多样性美感,更重要的是,单一的植物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稳定性差,一旦遭遇特定的病虫害侵袭,由于缺乏其他植物的缓冲和制约,病害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大面积蔓延,造成严重的生态损失。而且,外来物种在引入后,由于在本地生态系统中缺乏自然的天敌和制约因素,很可能会过度繁殖,抢占本地植物的生存空间,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对本地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进而影响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

四、优化市政景观绿化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策略

4.1 科学规划绿化空间

城市规划部门应将市政景观绿化置于城市整体规划的核心位置,将其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需求等进行统筹考量,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关于城市绿化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结合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绿化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在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从项目立项阶段就明确绿化面积和位置,确保绿化空间不被随意侵占;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通过拆迁还绿、见缝插绿等方式,优先保障绿化空间的拓展,增加口袋公园、街头绿地、社区游园、湿地等各类生态用地的比例。同时,注重绿化空间在不同区域的均衡分布,让城市各个角落的居民都能便捷地享受到绿化带来的清新空气、休闲场所等生态服务,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福祉。

4.2 构建合理绿化布局

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打破传统绿化规划中各自为政的局面,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化城市绿化布局体系。“点” 上,重点打造街头口袋公园、社区小游园、庭院绿化和小型垂直绿化等,使其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节点;“线”上,加强道路绿化、河流沿岸绿化、铁路沿线绿化等线性绿地的建设,将各个 “点”状绿地有机串联起来,形成贯通城市的绿色廊道;“面” 上,则通过各类综合性公园、郊野公园、城市绿肺、大型防护绿地等集中绿地,扩大城市的整体绿化覆盖区域,让绿色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通过打造互联互通的城市绿道网络,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绿化的联系和互动,形成连续、完整的生态廊道,为动植物提供迁徙和栖息的通道,促进生物的交流和扩散,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绿化的综合生态效益。

4.3 丰富绿化植物种类

在选择绿化植物时,坚持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充分调研本地的气候特征、土壤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优先选用那些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对本地环境适应性强、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的乡土植物,这些植物不仅易于养护管理,还能与本地的昆虫、鸟类等生物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有利于维护本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根据不同绿化区域的功能需求,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草本等不同种类和层次的植物,形成结构稳定、层次丰富、多功能的植物群落,既提高了绿化景观的视觉丰富度,又增强了生态功能的多样性,如乔木提供遮阳和木材,灌木和草本植物保持水土和提供蜜源等。此外,建立严格的植物引进审批和监管机制,对引进的外来植物进行充分的生态风险评估,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的安全。

五、结论

市政景观绿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不仅体现在 “绿化美化” 的表层功能,更深入到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循环等多个维度,形成相互依存、动态平衡的关系。然而,当前城市发展中二者关系面临诸多挑战,通过科学规划绿化空间、构建合理绿化布局、丰富绿化植物种类等策略,能够有效优化市政景观绿化,进而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实现城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小伟.市政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24,9(08):90-92.

[2]齐涛.海绵城市视角下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探究[J].大众标准化,2023,(2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