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工程选择要点
谢凯
湖南正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持续增加,工业烟气排放量也随之攀升,其中含有的硫氧化物( SO2 )和氮氧化物( NO× )是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的主要诱因,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类健康。因此,研发与应用高效的工业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成为当前工业污染治理领域的重要任务。本文将首先阐述工业烟气脱硫技术和脱硝技术的基本原理,明确不同工艺的核心机制与特征,进而分析工程选择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要点。
1 工业烟气脱硫技术的基本原理
1.1 脱硫反应的核心化学机制
工业烟气脱硫技术的本质是通过化学反应将烟气中的 SO₂转化为稳定固态或液态产物,从而实现污染物分离。核心反应机制以碱性物质中和 SO2 为主导:在湿法工艺中,石灰石或石灰浆液与 SO2 反应生成亚硫酸钙,进一步氧化为硫酸钙;半干法工艺利用碱性吸收剂与 SO2 在雾化状态下发生气固反应,生成亚硫酸盐并干燥为固体颗粒;干法工艺则直接喷射粉状吸收剂与 SO2 反应生成硫酸钠等产物。部分新型工艺通过催化氧化或生物转化路径实现 SO2 的深度脱除,但均以硫元素的化学固定为核心逻辑,反应条件直接影响脱硫效率。
1.2 典型脱硫工艺的理论分类与特征
脱硫工艺按吸收剂状态与反应介质可分为湿法、半干法及干法三大类。湿法工艺以液体吸收剂为基础,反应效率高、产物易处理,但存在废水排放与设备腐蚀问题;半干法工艺结合气液固多相反应优势,兼具较高脱硫率与较低水耗,适用于中小规模机组;干法工艺以粉状吸收剂喷射为核心,系统简单、无废水产生,但脱硫效率相对较低,更适用于低硫烟气或协同脱硝场景。各类工艺的理论特征差异体现在反应介质特性、能量消耗水平、副产物利用价值等方面,为工程选型提供了多元化的理论基础。
2 工业烟气脱硝技术的基本原理
2.1 脱硝反应的关键化学过程
工业烟气脱硝的关键是将烟气中的氮氧化物转化为无害的氮气和水,核心化学过程主要基于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两类。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是典型的还原反应过程,其关键在于在催化剂作用下,还原剂优先与氮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该过程需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和催化剂活性,确保还原剂不与烟气中的氧气大量反应,提高脱硝选择性。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技术同样基于还原反应,无需催化剂,但需在高温条件下使还原剂与氮氧化物快速反应,不过反应温度窗口较窄,易受烟气流动均匀性影响。氧化脱硝技术通过氧化剂将难处理的 NO 氧化为易吸收的 NO2 ,再通过后续吸收实现脱硝,其关键化学过程是氧化剂对 NO 的高效氧化,需控制氧化剂投加量,避免过量氧化剂造成二次污染。
2.2 主流脱硝工艺的理论原理对比
当前主流的工业烟气脱硝工艺主要为选择性催化还原(SCR)与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工艺,二者在理论原理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反应条件看,SCR工艺需依赖催化剂降低反应活化能,因此反应温度较低,可在锅炉尾部烟道合理布置反应器;而 SNCR 工艺无需催化剂,需借助高温环境提供反应所需能量,通常将还原剂喷入锅炉炉膛内反应。从反应效率与选择性看,SCR 工艺因催化剂的定向催化作用,脱硝效率高,还原剂利用率高副反应少;SNCR 工艺因无催化剂引导,反应选择性低,部分还原剂易与烟气中氧气反应,导致脱硝效率较低,且易产生氨逃逸问题。从适用场景看,SCR 工艺适用于对脱硝效率要求高的大型火电厂等场景,SNCR 工艺则更适合中小型工业锅炉,或作为 SCR 工艺的辅助脱硝手段。
3 工程选择的关键技术要点分析
3.1 污染物浓度与排放标准的匹配性原则
在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工程选择中,污染物浓度与排放标准的匹配性是首要原则,直接决定工艺能否满足环保要求。需先准确检测烟气中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的初始浓度,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行业排放标准,确定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浓度与脱除效率要求。若烟气初始污染物浓度高,且排放标准严格,需选择脱硫效率 90%以上、脱硝效率 80% 以上的高效工艺,如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与 SCR 脱硝组合工艺;若初始浓度较低,排放标准相对宽松,可选用半干法脱硫与 SNCR 脱硝工艺,在满足达标排放的同时降低成本。还需考虑排放标准的动态调整,选择具有一定升级空间的工艺,避免因标准提高导致现有设备无法满足要求,确保工程长期符合环保法规。
3.2 工艺系统的经济性与可操作性权衡
工艺系统的经济性与可操作性权衡是工程选择的核心要点,需综合考虑前期投资、运行成本与操作难度。经济性方面,前期投资包括设备购置、土建安装等费用,如 SCR 脱硝工艺因催化剂成本高,前期投资显著高于 SNCR 工艺;运行成本涵盖吸收剂/还原剂消耗、能耗、维护费用等,湿法脱硫工艺耗水量与能耗较高,运行成本高于干法脱硫。需结合项目资金预算与运营周期,选择性价比最优的工艺,例如短期项目可优先考虑低投资工艺,长期运行项目则需兼顾运行成本。可操作性方面,需结合企业现有技术水平与运维能力,复杂工艺对操作人员技能要求高,需定期更换催化剂,运维难度大;简单工艺操作流程简便,运维成本低,更适合技术能力有限的中小型企业。
3.3 技术适应性与运行稳定性的理论考量
技术适应性与运行稳定性的理论考量,关系到脱硫脱硝系统能否长期稳定运行,需结合烟气特性与工况条件综合分析。技术适应性方面,需考虑烟气温度、湿度、含尘量等特性对工艺的影响,例如高温烟气会降低 SCR 催化剂活性,需先进行降温处理;高含尘烟气易造成脱硫吸收塔堵塞或脱硝催化剂磨损,需选择抗堵塞、抗磨损的工艺,或在前端增设高效除尘设备。需考虑燃料种类变化对烟气成分的影响,如燃用高硫煤的锅炉,需选择耐高硫腐蚀的脱硫设备与材料。运行稳定性方面,需评估工艺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可靠性,例如湿法脱硫工艺在冬季低温地区易出现管道结冰问题,需采取保温措施;SNCR 脱硝工艺对反应温度敏感,锅炉负荷波动会导致温度变化,影响脱硝效率,需选择具有工况调节能力的工艺。同时,需参考同类项目的运行案例,优先选择技术成熟、运行故障率低的工艺。
结语
本文从基本原理出发,系统解析了脱硫与脱硝反应的化学机制及典型工艺特征,明确了不同技术路线的功能优势与适用边界;进而聚焦工程实践,提炼出污染物浓度与排放标准的匹配性、经济性与可操作性的平衡、技术适应性及运行稳定性三大关键选择要点。研究表明,没有绝对最优的技术,只有最适合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需综合评估烟气特性、环保要求、成本约束及运维能力等多维因素,通过理论指导与工程经验结合,最终实现高效、经济、稳定的烟气净化目标,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晓玲. 电厂锅炉脱硫脱硝及烟气除尘技术探究[J]. 中国设备工程,2025,(10):104-106.
[2]杨建军.烧结烟气脱硫脱硝返料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J].冶金与材料,2025,45(04):22-24.
[3]李国栋.钢铁冶金烧结烟气氨络合法脱硫脱硝技术研究[J].山西冶金,2024,47(11):2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