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 一带一路” 的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模式研究

作者

郑楚巾

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651700

引言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内涵。近年来,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进,中医药文化“ 走出去” 进入了新阶段。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产业合作、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医药国际传播面临着传播模式创新、本土化适应、国际标准构建、人才队伍建设等多重挑战。如何在“ 一带一路” 框架下,系统梳理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理论依据、现实困境及发展趋势,探索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已成为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理论与现实、历史与当下、文化与科技等多维视角出发,对“ 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模式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旨在为中医药“ 走出去” 战略和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创新思路。

一、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动因

(1)跨文化传播理论指导与本土化适应

中医药作为文化与科学高度融合的体系,其海外传播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传播理论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认同与再创造会受到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多元因素的影响。中医药文化传播不能简单照搬国内经验,而应以尊重差异、包容多元为前提,深度了解东道国的文化心理、健康观念与生活方式。只有将中医药理论与当地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本土化、适应性传播,才能实现有效沟通与深层认同,提升中医药的全球影响力。

(2)国际健康需求与全球治理新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普遍面临慢性病负担增加、健康资源分布不均、疾病防控压力大等挑战。中医药“ 治未病” “ 整体观” “ 辨证施治” 等理念为全球健康治理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智慧。在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下,中医药逐步被纳入全球卫生体系,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兴趣与认可度不断上升。中国提出“ 健康中国” 与“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战略,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成为服务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实践载体和政策工具。

(3)政策驱动与制度保障

“ 一带一路” 建设推动了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的政策支持。国务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强中医药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加快标准化和国际认证体系建设、支持中医药企业“ 走出去” 等。这些政策为中医药海外传播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提供了组织保障和资源支持。与此同时,各地积极探索设立中医药国际合作区、中医药海外推广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系统传播。

二、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主要模式与路径

(一)实体医疗服务与产业输出模式

实体医疗服务输出是中医药文化“ 走出去” 的传统路径。中国积极推动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设立中医医院、诊所、康复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医疗机构,为当地民众提供中医诊疗、推拿、针灸、养生保健等多样化服务。这不仅增强了中医药的国际形象和服务口碑,还带动了中医药产业链、人才、药品、器械、管理模式等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同时,中药材和中成药的出口、中医健康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布局逐步扩大,成为“ 健康丝绸之路” 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交流与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药教育“ 走出去” 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可持续影响力的核心路径。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高校合作,设立中医药专业、开设国际课程、建立联合实验室,培养既懂中医药又精通外语、了解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大量海外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部分国家本土高校也设立了中医药课程、聘请中医专家授课。教育交流不仅提升了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国际传播力,还为本地培养中医药医疗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撑,是中医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标准体系与产品国际化输出模式

中医药产品标准化和国际认证是实现中医药全球化、产业化的关键保障。中国积极推动中医药标准与国际主流医药标准的对接,参与国际药典、医学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制定,推动中医药纳入当地法律法规和主流医疗体系。中药材、中成药、健康产品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注册备案和市场准入逐步推进,国际市场的接受度显著提升。标准输出不仅有助于树立中医药国际品牌形象,还有效保障产品质量与安全,促进贸易便利化和产业升级。

(四)文化交流与国际话语体系创新模式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类国际文化交流、公共外交和人文对话中。通过举办中医药国际论坛、展览、体验营、健康讲座、国际医学博览会等活动,利用网络、影视、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多元新媒体,向世界各地受众传播中医药理念、历史、文化及其现代价值。中医药国际话语体系建设也不断推进,出版多语种中医药教材、学术专著、权威指南,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叙事和中国方案。

三、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面临的主要挑战

(1)文化隔阂与认知障碍。中医药理论以“ 气” “ 阴阳” “ 五行” “ 经络” 等哲学范畴为基础,与西方主流医学体系存在明显的理论和思维差异。部分海外民众和医学界对中医药的科学性、疗效、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对中医药术语理解有限,导致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受限(2)国际标准与法律壁垒。中医药产品在海外准入时常面临法律政策、注册审批、标准认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障碍。各国在药品管理、医疗执业、产品销售等领域存在不同要求,部分国家尚未将中医药纳入正规医疗体系,中医药的法律地位和市场准入空间有限。(3)本土化适应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部分“ 走出去” 项目难以结合当地实际,出现“ 水土不服” 现象。传播内容、服务模式、产品设计等未能充分体现本地特色和需求,导致传播影响力难以持续扩大。(4)传播队伍与国际化人才短缺。海外中医药传播急需懂中医、懂外语、善交流、懂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相关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国际传播团队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传播的深度与广度。(5)国际话语权和品牌影响力不足。中医药在国际舞台的学术话语权和主流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仍较弱。缺乏有代表性的国际品牌和高影响力媒体平台,影响了中医药形象塑造和受众认同。

四、“ 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模式优化路径

(1)加强本土化融合,推进差异化传播策略

深入研究“ 一带一路” 沿线各国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法律环境,对传播策略进行精准调整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传播方案,尊重并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加强与本地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媒体的紧密合作,共同开发符合本地需求的健康产品、医疗服务以及文化体验项目,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中医药传播品牌。传播内容注重通俗化与本地化表达,将中医药理念与当地流行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相结合,使信息更贴近受众实际,增强其接受度和持续关注度。通过文化融合与创新传播手段,提升中医药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影响力与认可度。积极推动中医药与当地医疗体系的融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医药智慧和中国方案,实现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可持续路径。

(2)完善标准体系和国际认证,提升产品准入能力

积极参与国际中医药标准、药典及技术指南的制定工作,深化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权威机构的合作,提升中医药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加快构建中药材追溯体系,完善药品质量认证和医疗服务规范等相关制度,确保中医药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合规性和合法性,实现高质量流通。通过建立科学严谨的监管体系,提高中医药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增强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加强海外注册申报、专利保护以及知识产权管理,构筑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有效防范侵权行为,保障创新成果权益。推动制度与法律的同步建设,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也促进了中医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推动中华传统医学更好地融入全球医疗健康体系,实现全球共享和互利共赢。

(3)推进教育国际化与复合型人才培养

加大对中医药国际教育的投入力度,建设更多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平台,促进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 走出去” 的交流机制,鼓励人才跨国流动与知识共享,推动中医药教育与研究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入发展。鼓励高校开设融合中医药、外语、传播和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培养既精通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又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高端人才。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语言能力和传播技巧,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中医药翻译的标准化建设,完善专业知识库,提升翻译质量与效率,为国际传播提供准确权威的语言支持。同时,注重海外实习与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国际实战机会,增强其跨文化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构建系统完善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中医药传播骨干队伍,推动中华传统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

(4)创新传播内容和数字传播手段

借助互联网、移动媒体、短视频以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发多语种中医药科普内容、数字化课程、虚拟诊疗和在线健康管理等多样化产品,构建覆盖全球用户的中医药数字国际传播平台。通过丰富的数字内容和便捷的在线服务,使中医药知识更具普及性和易用性,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积极推动海外中医药数据库、多媒体知识库和跨境电商平台的建设,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新型传播载体,提升中医药信息传播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互动化水平。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用户体验和内容推荐,增强平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些举措不仅助力中医药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广泛传播,也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打造高效、智能的数字传播体系,有利于提升中医药的国际认知度和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医药文化的海外影响力,为推动中华传统医学走向世界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5)强化多元协作与国际品牌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民间组织以及华人华侨等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构建覆盖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全链条协同机制,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强有力的合作网络。打造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平台,通过举办品牌活动、权威论坛和设立国际大奖等形式,全面提升中医药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与认可度,塑造独具特色的中医药“ 国家名片” ,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注重加强中医药国际形象的整体策划与精准推广,通过科学有效的传播策略,提升品牌的识别度和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接受。推动多方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促进创新合作模式的建立,不断丰富中医药国际传播内容和形式,增强其文化软实力。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努力,推动中医药成为国际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力量,助力我国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传统医学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创新趋势与未来展望

未来“ 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将呈现多元融合、科技赋能、本土创新和国际规范化的趋势。

第一,中医药将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健康治理和社会发展,成为全球疾病防控、养生保健、健康管理等领域的重要力量。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将与西医、当地传统医药、现代健康管理体系协同创新,实现“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第二,国际话语权和标准体系建设将持续推进。中国将继续推动中医药纳入更多国际规范、标准和主流医学体系,提升中医药在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参与全球健康治理规则制定。第三,科技赋能和数字化传播将极大拓展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将应用于中医药数字健康、智能诊疗、精准医学、全球健康管理等领域,为海外受众提供高质量、高效率、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和知识体验。第四,中医药国际传播内容与形式将不断创新。本土化、趣味化、体验化、场景化、互动化的传播模式将成为主流,融合影视、游戏、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讲好中医药故事,传递中国智慧。第五,多元主体协作和全球网络化传播格局将更加稳固。中医药国际传播将依托“ 一带一路” 合作机制,建立跨国界、跨行业、跨领域的国际传播生态,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新格局。

结论

“ 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已进入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以本土化融合为核心、以国际标准化为支撑、以科技赋能为动力、以多元协作为平台、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是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文化世界化的必由之路。今后应持续深化中医药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创新,完善政策保障和支持体系,加强跨文化传播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中医药在全球健康治理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国际传播的持续深化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健康与文化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妍,郑永华.“ 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模式创新[J].世界中医药,2023(12):84-89.

[2]王雪,刘涛.中医药“ 走出去” 战略与海外传播路径探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10):98-101.

[3]陈静.融合发展视域下中医药海外传播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3(08):43-46.

作者简介:姓名郑楚巾,性别女,出生年月 1990 年 10 月,籍贯云南楚雄,民族彝族,学历本科,学位学士,研究方向中医学与职业教育,单位,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