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广东高速公路养护内业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创新与实践分析

作者

陈香华

广东省南粤交通河惠莞高速公路管理处 517369

一、引言:养护档案管理的战略意义与地域特殊性

高速公路养护档案是公路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证据链,广东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其高速公路网络具有环境特殊性、荷载高强度、管养主体多元化三大典型特征,在此背景下,养护档案通过系统记录日常巡查数据、定期检测报告、维修工艺参数及应急响应流程,实现了科学决策支撑、权责追溯依据、历史规律分析三大核心功能,广东也率先将“ 规范化、系统化、信息化” 确立为养护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其在公路管养数字化转型中的前沿探索。

二、制度框架创新:三级责任体系与全流程闭环管理

(一)责任分级化:构建“ 金字塔型” 执行架构

1.统筹层:由高速经营单位牵头,结合规范及高速运营特性,制定涵盖数据格式、归档范围、保管期限的全维度档案标准;通过“ 双轨监督” 机制开展验收——日常采用系统后台数据抽查,年度组织专项核验,确保标准落地。。

2.执行层:工程档案业务部门作为核心枢纽,承担数据“ 过滤-整合-移交”全流程工作。数据审核需对照采集标准进行“ 三级校验” (初审看完整性、复审核准确性、终审查关联性);电子化组卷严格遵循档案管理系统格式规范,并在移交档案室前完成电子签章;所有从业人员需通过省级档案岗位认证,持证上岗率达 100‰

3.采集层:养护、检测单位聚焦原始数据“ 源头质量” ,日常巡查实行按频率“ 每日一采” ,检测报告需经三级审核(检测员自审、技术负责人复审、单位总工终审);现场影像拍摄执行“ 三定规范” (定角度——正面 侧面 + 远景,定要素——含桩号标识牌、病害特写,定格式——JPG+RAW 双格式),工作人员需通过GIS 定位实操考核(精准度误差≤5 米)。

(二)流程闭环化:嵌入养护全周期的“ 三同步” 机制

1.日常养护类档案

(1)内容范畴:巡查日志(含 GPS 轨迹)、路况评定(PCI 指数)、应急保通方案等;

(2)管理逻辑:采用“ 时间轴 + 事件轴” 双维度组卷,如 ⟨⟨** 高速 2023 年雨季边坡巡查专题档案》;

(3)标准化工具:系统内统一推行统一平台,用表一致:如《日常巡查病害汇总表》,强制要求记录病害尺寸、位置桩号及初步归因。

2.专项工程类档案

(1)项目全链条管控:从招标阶段即明确档案责任——如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维修项目,要求施工方配备“ BIM 模型归档专员” (需持BIM 工程师认证),负责模型与施工档案的“ 双同步” ,确保模型与实体工程、档案数据一致。

(2)关键控制点:设计变更实行“ 档案增补双确认” ,《档案增补确认单》需载明变更内容、涉及原档案编号、新增文件清单、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双签字,同步录入档案管理系统“ 变更台账” ,实现变更可追溯。

(3)三同步落地:分部分项工程验收时,同步核查对应档案资料(如路基施工验收需同步提交压实度检测报告、影像记录);项目完工验收环节,档案专项验收作为“ 一票否决项” ,未通过则不予整体验收,深度明确将档案验收与工程结算捆绑,有效强化执行效力。

3.特殊载体档案

(1)病害影像“ 六要素” 管理:如事由:暴雨导致路基掏空、人物:检测员张三、背景:示警锥筒围护施工区域、摄影:李四(养护二队)等

(2)电子档案双备份制:原始照片同时存储于防篡改光盘(符合GB/T18894-2016)及冲印纸质版,确保法律效力。

(三)分类科学化:五级编码实现精准检索:采用“ 大类-年度-项目-文件类型-标段” 结构化档号体系,并与GIS 系统联动

1.档号示例:D2.2023.8.5b- ⋅3 中修类/2023 年/第 8 个专项/施工文件/b 标段第3 卷;

2.技术延伸:开发档案检索插件,输入桩号即可调取该点位十年内所有维修记录及影像。

三、实施难点与深度优化路径

(一)现存系统性挑战

1.人才梯队断层:高速档案员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一,更换率高,衔接不畅、导致分类规则执行不一致;

2.异构系统壁垒:路况检测车数据(LASER 格式)与档案系统(SQL 数据库)无法直连,依赖人工转录;

3.新兴载体规范缺失:桥梁健康监测传感器每秒生成2TB 数据,现行制度未明确归档范围与存储周期。

(二)创新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挑战,通过“ 技术破壁、协同提效、人才筑基” 三维度创新,构建适配智慧养护的档案管理新体系:

1.技术赋能:构建“ AI+档案” 生态

以智能化手段破解人工依赖与格式壁垒,提升数据处理的效率与可信度。如:病害智能识别:基于高速路网通车营运产生的病害照片(含坑槽、网裂、沉降等类类型特征),训练算法模型,实现巡查照片“ 自动解析-特征提取-标签生成”全流程自动化。模型精准识别病害,达到更精准、识别后自动关联档案系统分类规则,生成初步组卷建议,将大大节省此人工梳理录入效率。

2.区域协同:养护档案联盟实践,打破路段壁垒,通过数据共享与跨域分析释放档案价值。如:数据共享机制:由省级高速集团牵头,联合属地地市高速经营单位成立“ 养护档案联盟” ,统一边坡雷达监测数据标准,搭建加密共享平台。联盟内单位可实时调取相邻路段的边坡位移数据,使跨路段边坡滑坡预警响应时间缩短,预警准确率提升。

3.人才可持续策略:构建“ 选育用留” 全链条机制,破解人才断层难题。

(1)设立“ 红棉奖” 年度评选:出台相应考核指标进行评选,获奖者纳入相应加分项并给予专项奖金,使得档案岗位人员主动学习等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2)与高校合作开设相应档案课程:联合省内高校,设置针对性高速工程档案核心课程,采用“ 校内授课 + 企业实训” 模式,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结论:制度创新的行业价值与推广前景

广东模式的核心突破在于将养护档案从“ 事后记录”转变为“ 事前控制工具”,其制度价值体现为:

1.管理机制创新

(1)“ 档案验收一票否决制” ,倒逼数据真实性;

(2)针对台风应急、改扩建等场景制定《特殊事件档案管理规程》,实现动态适配。

2.区域示范效应

(1)“ 全寿命周期档案链” 模型已在广西、海南等高湿高热地区推广,未来需重点突破:

(2)BIM+档案融合:将施工期BIM 模型植入养护档案,支持构件级维修追溯;

(3)数字孪生应用:基于历史档案构建路面性能衰减预测模型,驱动养护决策从“ 经验判断” 向“ 数据仿真” 跃迁。

养护档案管理的制度化、智能化升级,正成为广东高速公路数字化转型的底层支柱,也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管理样本。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5142-2019)》[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9.

[2].国家档案局.《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暂行办法》[Z].档发〔2023〕1 号.

[3].王建军等.基于 BIM 的高速公路养护档案知识图谱构建[J].中国公路学报,2023,36(5):152-160.

4.广东省交通集团.高速公路养护档案电子化管理白皮书[R].广州: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