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岗课赛证融通” 模式在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纪玉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
一、“ 岗课赛证融通” 的内涵与高职婴托专业适配性
“ 岗课赛证融通” 是职业教育领域以“ 岗位需求为导向、课程内容为载体、技能竞赛为抓手、职业证书为标准” 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通过整合岗位能力要求、课程教学内容、技能竞赛规则与职业证书标准,实现“ 学岗对接、以赛促学、以证验学” 的闭环培养。这一模式与高职教育“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的目标高度契合,尤其适用于实践性极强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从行业需求来看,婴幼儿托育岗位涵盖婴幼儿日常照护、健康监测、早期发展指导、安全防护等核心能力,要求从业者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掌握标准化操作技能。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婴幼儿照护” 赛项、婴幼儿发展引导员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均以岗位实际需求为核心设定考核内容。因此,“ 岗课赛证” 在婴托专业中存在天然的逻辑关联:岗位是最终目标,课程是能力培养的主渠道,竞赛是技能提升的催化剂,证书是能力认证的标尺。对高职婴托专业而言,“ 岗课赛证融通” 的适配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解决“ 学用脱节” 问题,让课程内容直接对接托育机构真实岗位任务;二是通过竞赛强化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应急处理、流程规范等核心能力;三是以职业证书为标准,确保培养质量符合行业准入要求,最终实现“ 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胜任”的培养效果。
二、高职婴托专业课程现存问题
(一)岗课对接不紧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
部分高职婴托专业课程仍沿用传统“ 理论 + 演示” 模式,教学内容以教材知识点为主,缺乏对托育机构真实岗位的调研。例如,《婴幼儿日常照护》课程中,“ 辅食制作” 模块多聚焦食材搭配理论,却未结合托育机构“ 批量制作、营养均衡、安全操作” 的岗位实际;“ 睡眠照护” 教学仅强调基础流程,忽视不同月龄婴幼儿睡眠习惯差异及突发哭闹的应对技巧,导致学生毕业后需重新适应岗位要求。
(二)赛证与教学分离,技能训练缺乏系统性
技能竞赛和职业证书考核与日常教学存在“ 两张皮” 现象。一方面,部分院校仅针对竞赛组建“ 特训队” ,多数学生难以参与;另一方面,职业证书培训多以“ 考前突击” 形式开展,未将证书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例如,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证书要求的“ 0-3 岁婴幼儿大动作发展评估” 技能,未嵌入《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课程常规教学,导致学生证书获取率低,且技能应用能力不足。
(三)评价机制单一,能力考核缺乏全面性
当前婴托专业课程评价仍以“ 理论考试+期末实操” 为主,侧重结果性评价,忽视对学生岗位适应力、应急反应、沟通协作等综合能力的考核。例如,《婴幼儿安全防护》课程考核多以“ 模拟烫伤处理流程” 为主,未结合托育机构真实场景(如同时照看多名婴幼儿时的安全预判),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
三、“ 岗课赛证融通” 模式在婴托专业课程中的应用路径
(一)重构课程体系,实现“ 岗课赛证” 内容融合
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联合托育机构、行业协会共同梳理婴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形成“ 岗位能力清单” ;对照全国职业院校“ 婴幼儿照护”赛项评分标准(如操作规范性、流程完整性、人文关怀体现)及婴幼儿发展引导员等证书考核要求,将岗位任务、竞赛要点、证书标准拆解为课程模块,重构“ 基础能力 + 核心技能 + 竞赛拓展 + 证书必备” 的课程体系。
例如,在《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课程中,融入岗位任务“ 1-2 岁婴幼儿精细动作训练” 、竞赛项目“ 婴幼儿玩具选择与指导” 及证书要求“ 发展评估方法” ,设计“ 观察-评估-干预-反馈” 教学单元:以托育机构真实案例(如幼儿积木游戏中的能力表现)为教学载体,参照竞赛“ 操作流程规范” 训练指导技巧,结合证书“ 评估量表使用” 要求强化数据记录能力,实现“ 一课融三标” 。
(二)创新教学模式,构建“ 学练赛证” 一体化场景
采用“ 情境化 + 项目式” 教学,依托校内婴托实训中心搭建模拟托育机构场景(如乳儿班、托小班活动室),将课程内容转化为“ 真实岗位项目” 。例如,在《婴幼儿健康照护》课程中,设计“ 婴幼儿常见不适应对” 项目:以托育机构真实案例(如幼儿发热伴哭闹)为任务,学生分组扮演“ 保育员” “ 健康指导师” ,按照岗位流程完成体温测量、初步判断、家长沟通等操作;引入竞赛“ 应急处理速度” “ 操作规范性” 评分标准,由教师(扮演督导)和企业导师(扮演家长)现场评分;同步对接证书“ 健康监测能力” 要求,将考核结果作为证书备考的阶段性评价。
同时,引入“ 以赛促学” 机制,将技能竞赛项目转化为课程实践内容。例如,将全国赛“ 婴幼儿辅食制作” 项目拆解为“ 食材处理-营养搭配-安全喂养” 实训任务,要求学生在课程中按竞赛标准(如食材粗细度适配月龄、操作卫生规范)反复训练,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校级竞赛,形成“ 课程实训-校级选拔-省级竞赛” 的递进式培养链条。
(三)优化评价机制,建立“ 过程 + 结果” 多维考核体系
构建“ 岗位表现 + 竞赛成绩 + 证书获取 .+ 企业评价” 的多维评价体系,采用“ 过程性考核( 60% ) + 终结性考核( 40% )” 模式。过程性考核包括课堂实训(岗位任务完成度)、竞赛模拟(操作规范分)、证书模块练习(技能掌握度);终结性考核联合托育机构开展“ 岗位综合实训” ,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完成连续 3 天的婴幼儿照护工作,由企业导师从“ 岗位适应力”“ 应急处理” “ 家长沟通” 等维度评分,考核结果与课程成绩、证书报考资格挂钩。
例如,《婴幼儿日常照护》课程终结性考核中,学生需在模拟托育机构完成“ 半日照护” 任务(涵盖喂养、盥洗、游戏指导),考核指标包括:岗位操作(如喂奶姿势正确率)、竞赛要点(如流程完整性)、证书要求(如记录规范性)及企业评价(如幼儿情绪安抚效果),综合评分合格者可获得“ 岗位能力证明” ,作为证书报考推荐依据。
“ 岗课赛证融通” 模式为高职婴托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明确路径,通过内容融合、场景联动、评价优化,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课程“ 学用脱节” 问题,提升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 岗课赛证” 从“ 形式融合” 走向“ 内涵融合” ,为婴幼儿托育行业培养更多“ 懂理论、精技能、能胜任” 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华三芯云产业学院:发挥产教融合优势打造“岗课赛证” 融通教学模式[J].光明日报,2024-12-17.
[2]党建引领下岗课赛证融通提升教学质量[J].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2025-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