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中节约集约用地机制研究
程哲
铁岭县自然资源局 辽宁省铁岭市 112000
引言
在城镇化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发展基础,其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节约集约用地是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然而,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建设用地浪费、土地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制约了土地资源效益的充分发挥。深入研究土地资源管理中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地资源管理中节约集约用地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在政策层面不断出台相关文件,推动节约集约用地理念的落实。各地积极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试点工作,部分城市通过旧城改造、产业园区升级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例如,一些城市对闲置土地进行清理盘活,将低效用地重新规划用于新兴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供需压力。同时,在土地规划编制过程中,也更加注重节约集约理念的融入,强调土地的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
(二)存在的问题
1.制度体系不完善
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在节约集约用地上存在不足。土地出让制度中,部分地区重土地出让收入,对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益考核不严,企业圈占土地却未充分开发;土地税收制度调节作用弱,难促使用者提高利用效率。此外,土地规划与城市、产业规划衔接不畅,造成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复建设和用地浪费现象频发。
2.技术应用不足
土地资源管理中先进技术应用程度低,土地利用监测手段落后,难实时准确掌握动态变化,无法及时发现制止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土地开发利用缺乏科学指导,利用方式粗放,潜力挖掘不足,如部分工业园区建筑设计和布局不合理,土地空间利用不充分。
3.监督管理不到位
节约集约用地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考核指标体系。部分地方政府重视不够,监管力度不足,违规用地难及时纠正,且社会监督参与度低,难以形成监督合力。
二、土地资源管理中节约集约用地机制的构建
(一)完善制度保障机制
1.优化土地出让制度
改革土地出让方式,建立以土地利用强度、产业类型和效益为导向的出让机制。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项目,在土地出让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企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对土地出让合同的管理,明确土地开发建设的时间节点、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指标,对未达到合同约定要求的企业,依法追究违约责任。
2.健全土地税收制度
完善土地税收政策,通过税收杠杆调节土地利用行为。提高闲置土地的保有成本,对闲置土地征收高额的闲置费;对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的企业和地区,给予税收优惠。同时,合理调整土地增值税、房产税等税种的税率和征收范围,引导土地使用者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3.加强规划协同机制
建立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等多规合一的协同机制,确保各类规划在用地布局、功能定位等方面相互衔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和节约集约利用要求,科学确定用地规模和结构。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内容。
(二)强化技术支撑机制
1.推广先进监测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先进技术,构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时发现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和土地闲置浪费现象。同时,建立土地利用大数据平台,整合土地调查、规划、审批、供应等信息,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应用科学开发技术
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推广应用先进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例如,采用高层、多层建筑设计,建设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设施等,拓展土地利用空间。同时,加强土地整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对低效用地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土地质量和产出效益。
3.推进信息化管理
加快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土地审批、供应、登记、执法等业务的网上办理,提高管理效率和透明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土地利用全过程的监管,及时掌握土地利用动态,为节约集约用地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构建监督考核机制
1.建立科学考核指标体系
制定节约集约用地考核指标体系,将土地利用强度、投资强度、产出效益、闲置土地处置率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资源特点,设置合理的考核标准,定期对各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2.加强政府监督管理
强化政府部门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察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加强对土地出让、审批、供应等环节的监管,防止权力寻租和土地资源浪费。
3.鼓励社会监督参与
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拓宽公众参与节约集约用地监督的渠道。通过设立举报电话、举报邮箱、网络平台等方式,鼓励公众对违法违规用地行为进行举报。对举报属实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加强对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和典型案例的宣传,提高公众的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和监督意识。
三、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国土、规划、建设、财政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加大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土地整治、技术研发、监测体系建设等工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节约集约用地项目建设,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吸引企业和金融机构投资土地开发利用项目。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人才培养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节约集约用地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引进和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在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管理中节约集约用地机制构建是系统工程。针对当前土地利用问题,通过完善制度、强化技术、构建监督考核机制及落实保障措施,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缓解供需矛盾。未来应持续优化该机制,推动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同时需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依据时代需求创新和完善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倩雯.土地规制与企业出口--基于中国土地集约政策的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24.
[2]张海鹏.新形势下铁路工程节约集约用地策略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23,20(3):91-94.
[3]朱雨南.基于绩效提升视角的工业用地管理政策效力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22.
[4]姜怡航.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制度优化研究[D].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21.